求问“静观”、“玄览”出自何处
家谐为事业之源 行然乃幸福之泉 静观为慧悟之道 玄览乃天成之缘
1、“静观”、“玄览”的“为道”功夫:(1)为道与为学的不同:道是形而上的无为之道,人的为道功夫,必须建立在道的“无为”基础上。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在他看来,既然道是超越与人的感性是为和理性思维,因而人应当懂得“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及其事,终身不救”(《五十二章》)的道理。
(2)为道的功夫只能走一条超越之路,即静观、玄览之路:认识的终极目的在于“体道”、“为道”、“得道”,如此才能“以道观物”,而不是“以物观道”。
则需要超越感官,以静观之路来“体道”。
他认为“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藏,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既然“道之动”在于“反”,既需要以静观的方法体知道之“反”。
把握了“道体自身”,就是知常。
以此“静观”,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二十三章》)。
这样的“静观”也被称为“玄览”。
他说“涤除玄览,能无痴乎?”(《十章》)即把自己的内心打扫干净,使自己的心如一面镜子,则自然可以使万物呈现于其中。
2、“玄同”的境界:“玄同”是体道至极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老子以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这是一个“无为”之境,在此境界中,人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之,不见而明,不成而成。”(《十四其章》)浑然与道一体,无为无不为。
更多追问追答追问
我不需要解释。
我只想知道出自第几章。
在你的文字中,我总算看出来玄览出自第十章,那静观呢?改造于静笃?
追答道家认识自然,不但通过“静观”来认识道的不易,获得“感而遂通”的唯心认识,还善于通过“玄览”来认识道的变易,而了解变化、顺应变化。
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宇宙是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的历程。
庄子云:“万化而未始有极也。”自然万物,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无一刻停息。
而变化是普遍的,是没有终极的。
认识个别、具体事物,老子认为可以通过和它相关的概念(名),但认识最终目的是在于认识世界的发生变化的总规律,即“道”,就不能用一般的方法。
一般事物可以通过学习,日积月累,耳闻目见,去增加知识,即老子说的“为学日益”;如果要认识事物最高的原理,则必须从复杂多样的耳闻目睹的感觉经验中解脱出来,要站得更高,才能认识它。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排开知识、教条的系缚;“览”同样有观的意思。
而为什么叫“玄览”呢,这个“玄”字,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深远”、“深入”,即思维要有深度和广度,同时,“玄”还通“旋”,表示一种旋转、变化的状态。
老子的意思是,我们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应该不同,不但要通过“静观”向心灵深处悟道,获得灵感和智慧,更要掌握事物变易的规律,与变同变。
所以,哪怕即使在“静观”中,老子也没有让人如一潭死水般地脱离事物的变化规律去“观”, 而是要求面对“万物并作”的现象世界时,要做到“吾以观其复”,看透事物的循环变化规律。
追问大哥,我为出自哪里,是问出处,只要说第几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