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一)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 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 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反映边塞生活,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献诗以求引荐,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离别思乡之作,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末悯农怜民。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此有悯农怜民诗的兴起,如聂夷中的《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D、宋人注重礼议 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
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
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
又如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E、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
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
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又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著名的《示儿》诗成为他临终的唯一嘱咐: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F、宋明注重忠义 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使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
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这类爱国诗篇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才会产生出来。
这些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明朝的张煌言、夏元淳等。
看文天祥的《京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结语自明志在必死,尤为深挚,饱和着爱国的感情。
又如他的《正气歌》在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了前贤的忠贞气节之后说:“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表示前代忠贞之士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坚持节操的风范与我朝夕相随,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
2、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1)诗人自身际遇及个性展示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这就表现出诗人的经历与境遇所决定的诗歌的特殊主题。
现举几例说明。
A、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由于生活无保障只好披星戴月躬耕南亩。
他与谢灵运、后世的王维同样寄情山水田园,但由于他自身的特殊境遇,在其作品中也就表现出独特的主题来。
如他的《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B、李白的大气豪放 李白诗作充分体现其豪放、洒脱的一面,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王维的田园诗 王维田园诗作有生活情趣,意味盎然。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再如《竹馆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
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
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
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生活孤苦,这就决定了其后期作品必然充满了满腹愁绪。
生活道路的改变使其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前后判若两样。
下面两首词是她的前期作品。
《如梦令》用精彩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惜花的心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写女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对丈夫的思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沙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同一作家风格有的也不相同 古代诗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与个人生活际遇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品风格,选用了各具特色的的诗歌题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辛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凡此等等,多种不同的风格异彩纷呈;陶渊明的田园隐逸,杜工部的忧国伤时,陆放翁的爱国之志,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各类题材琳琅满目。
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某篇具体作品的题材与风格时,不能搬固定不变的套子去给作品贴标签,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
现举几例说明。
A、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力作传世,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如《观猎》: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些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迥异于他的山水田园诗歌。
B、李清照是南渡时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她的诗歌也有怒目金刚的作品,如南渡之后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风格与她在同一时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C、苏轼是豪放派作家,但也不排除婉约之作。
请看他的两首《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面这两首《江城子》的风格判若两样,前者叱咤风云,充满壮志豪情,后者低回婉约,通篇如诉如泣。
我们再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华词》: 似花还是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份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别情绪,特别是“梦碎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盖嘉运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点明了相思之苦,而末尾”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把这种情怀推向高潮。
这首词也是地地道道的婉约作品。
D、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复中原,这成了他的作品的主旋律。
但他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如他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F、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直到临终所想到的都是收复中原失地,其《示儿》成为其爱国诗篇的绝唱。
除了爱国题材外,诗人也有反映个人生活的作品传世,如《钗头凤》词和两首《沈园》诗就是诗人的另类作品。
先看《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鮫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我们再看与这首词相关联的两首《沈园》诗: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初娶唐婉为妻,二人恩爱有加,然而唐婉不为婆婆所容,陆游出于当时的礼制,被迫与唐婉分离,唐婉被休后另嫁他人。
一次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唐婉亦以酒食相待。
陆游感叹万千,于是在沈园的照壁上题写了《钗头凤*红酥手》一首。
唐婉看后更加悲伤,不久病死。
四十四年后,陆游以七十五岁的垂暮之年再游沈园,感伤往事,写了《沈园》诗两首,以表达对唐婉的怀恋之情。
通过上述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成熟的作家,就像一个可以反串行当的优秀的戏曲演员一样,其作品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
二、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形特征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 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 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 “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 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摆脱常境,不用 “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 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 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 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
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
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
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
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3、了解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讲究语言凝练、语言含蓄、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衬托、借代等。
从诗歌格律需要的角度来讲,对偶不算是修辞手法,如律诗、绝句、某些词牌,对偶(对仗)是必须讲究的格律,所以在清理某一作品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不将其考虑在内。
古典诗歌除了一些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手法,如炼字、倒装、用典等。
(1)比喻,是最常见的手法,以物喻情。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舍》主体指浓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古人在诗歌中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 ,而是用比喻,喻体很多,像“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炼字,注重一字传神,情真意切。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
炼字这种修辞手法在很多情况下属于活用、比拟、夸张等。
如: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
(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齐巳《早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甫《山园小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楼》)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唐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唐白居易《寄水部张员外郎》) 上面第一句中的“燃”字,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第二句中的“一”字,说明了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了一个“早”字。
第三句中的“含”字,以比拟的手法说明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
第四句中的“浮动”,以有形之态状无形之物(“暗香”)给人一种梅花馨香微微荡漾,沁人心脾的感觉。
第五句中的“闹”字十分传神的把浓郁的春意点染得生动别致,让人进入一种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意境。
第六句中的“老”字为使动用法,突出了在阵阵秋风中梧桐绿叶凋零萧索的样子。
第七句中的“老”字照应了后句中的“白发多”(即风掀起的层层白浪),以一个“老”字形象的描绘了洞庭湖波浪翻滚的样子。
第八句中的“点”字不仅形象的把湛蓝天空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的特定意境表达出来了。
(3)双关:讲究含蓄,借物寓意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不过谐音双关说到底还是属于语意双关,只不过多“拐了个弯”罢了。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补充: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引发人们想象,突出事物的本质。
拟人:描写生动,表达亲切,富有情趣。
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反复: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调语气的作用。
设问:吸引读者,启发思考;有问有答,突出强调文章内容。
三、值得注意的字词(炼字)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 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 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 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