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项目应有什么特色
作为乡村休闲游的重要项目之一,“农家乐”以蓬勃之势发展,令市民下乡吃爽嬉爽,也让农民增收致富。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大浪淘沙,有的依然门庭若市树起了自己的品牌,有的却难以承受生存之重而最终退出市场,个中原因值青岛公司注册,青岛注册公司,青岛代理注册公司,青岛注册外资公司,青岛工商年检,青岛公司年检得深思。
在全市推进旅游强市建设的今天,如何让“农家乐”做好“农”字文章,让游客“乐”此不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风生水起
农家乐一路高歌猛进 温州市最早“农家乐”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一些农户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依托当地的景区景点,兴办了一批以味美价廉的农家菜为主要特色的旅馆和饭店。
在瓯海区泽雅镇众多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徐志勇算是较早一位。
1996年,还是我市一知名餐饮企业厨师的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乡村田园作为放松休闲游的主要项目。
市民这种消费方式的悄然改变,让他意识到“农家乐”商机无限,于是毅然放弃优越厨师待遇,回老家经营“农家乐”。
经过一番装修后,位于今天泽雅大道上的第一家“农家乐”开张。
刚开始服务员也只有廖廖数名,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随着泽雅风景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当地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加上始终坚持在菜肴上做足“农”字特色,生意日渐红火,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村民也陆续开办“农家乐”,如今泽雅大道两旁聚集多家“农家乐”,成为当地著名的“农家乐”一条街。
从粗陋的单家独户经营,到大规模的特色化经营;从单纯的餐饮服务,到吃、住、休闲、文化、娱乐一条龙服务,我市“农家乐”发展势头强劲,正从局部地区起步,覆盖到平原、山区和海岛。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市各种类型的“农家乐”达2000多家,年接待能力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营业收入达2.4亿元,同比增长30.6%。
“农家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吃法雷同 多了“洋气”少了“土气”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农家乐”由冷趋热,从草根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在引来一片叫好声的同时,质疑声也逐渐多了起来。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市民潘小姐跟家人朋友们常会到“农家乐”走走,去多了之后,发现很多“农家乐”几乎全是着眼“吃”,而且菜肴雷同的多,有特色的少。
对此潘小姐无不抱怨:第一次去“农家乐”,感觉很新鲜,但后来多走一些地方,吃来吃去无非就是烤田鱼、本地鸡、炒粉干和大同小异的农家烧等,“农”味不足,“乐”趣不多。
与潘小姐有同感的人大有人在。
市民林先生坦言,“农家乐”刚兴起来,到山里吃顿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觉是件惬意的事,可几年下来,“农家乐”依然还是以吃喝为主,确实有些“审美疲劳”。
对“农家乐”的发展提出质疑游客无不认为,一些乡村星级“农家乐”休闲项目,无非都是棋牌、卡拉OK、泡脚捶背等越来越城市化的休闲项目,有的“农家乐”在经营方式和内容上仿照城市宾馆酒店的模式,一些具有山野情趣的东西被逐渐取消,让人觉得虽到了农村又像进了城市;一些“农家乐”所谓的农家体验存在玩噱头之嫌,这与都市人渴望在乡村野趣和在乡村中体验淳朴民风,感受乡村传统文化的消费初衷背道而驰。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节假日到“农家乐”游玩,往往会发现这样的令人难堪的情景:简陋的餐馆里,地上满是纸屑果皮,灶台四周污水横流。
冷盘制作间卫生要求普遍不到位,生熟食混放,一些大锅菜放在外面没有遮盖等,“农家乐”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个别“农家乐”私自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洗牌 雷同经营难续辉煌 “农家乐”这种越发雷同,无序发展,使得一批缺乏特色实力不济的“农家乐”不得不提前退出竞争。
相比前几年一哄而上火爆的经营场面,更多的经营业主无不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鹿城区临江镇江南上村的“温馨农家乐”饭店是当地较早经营的“农家乐”。
十年的发展历程,让业主董绍青深谙“农家乐”的经营之道,成为业内的翘楚。
但即便如此,面对附近遍地开发的各类“农家乐”和越来越挑剔的客户,亦坦言生意越来越难做。
“前4年的生意最为红火,有时还要排队等候,生意好时一天营业额达到一万多元,如今这种火爆的场景很少有,整体的生意不如从前。
究其原因,除了大背景物价上涨,无不与现在的‘农家乐’缺乏特色有关。”董绍青的话中透出对前景的担忧。
一名曾在临江经营“农家乐”、现在早已转行的业主,向记者透露转行的诸多无奈:“由于同在一个地方,大家的菜源和烧法大同小异,只能通过相互压价来吸引顾客,由于自己的店面是租赁的,经营成本较高,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声誉上,无法和经营多年的同行相比,最终入不敷出,只得关门。” 据了解,位于330国道复线临江段公路两侧曾是“农家乐”的聚集地,数量最高时有近10家。
一到中午和傍晚时分,大道两旁红灯高挂,宾朋满座,双休日生意相当红火。
而如今,记者再次沿这条公路两侧寻访时,发现部分“农家乐”人去楼空,能够维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龙湾灵昆镇的芳园农家负责人陈金存坦言“如今的‘农家乐’门槛低,越开越多,如果没有特色,刚开张的将会很快就会被淹没,到头来只能惨淡经营。”陈金存表示,接下来将会增加山货,减少以海鲜为主的菜肴,做足农家菜。
如果说早年开张的“农家乐”,凭着多年积累的声誉和实力才笑到最后,那么对于后起之秀的“农家乐”来说,如何增加特色,让游客“乐”此不疲,已成为当务之急。
漂亮转身 彰显特色最重要
意识到简单吃顿“农家菜”已经无法在竞争中难以站稳脚,各地“农家乐”无不在“乐”中寻求突破。
较为典型的是,不少地方“农家乐”已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娱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
如泰顺百家宴、平阳畲族三月三、瑞安塘下抱排庙猪、乐清蒲岐抬架等注入民俗文化元素的“农家乐”,已成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新亮点、新卖点。
永嘉县大若岩埭头村创办楠风营地,为城市的青少年提供活动基地,在这里可以体验捉田鱼、掰玉米、插秧等农村生活。
如今,埭头村每天最多会迎来500多名旅客。
到了旅游旺季全村300多户农民,基本家家户户都得益于“农家乐”。
据村支书陈福林介绍,以前普通的一亩地,若种普通蔬菜一年收成是2000多元,而出租给城里人种植,年收入至少增长一倍。
瓯海区泽雅镇在风景点金坑峡建起的“山乡农业学习基地”,有捣年糕、磨麦、舂米、原始造纸、农家耕地、徒手抓泥鳅、挑扁担等10多个项目。
这些内容都是模仿古老纯正的农家生活而设计的,所用的米斗、棕绳、畚斗等农家工具也都是当年使用过的,还开设了一个“家具农机具博物馆”,展品有100多件。
这些项目推出后,客流量明显增加。
平阳县南麂岛开发公司近年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立生态型休闲渔业产业化基地,一年一度举办国际垂钓节,吸引中外垂钓爱好者上岛垂钓6000人次。
上述几家成功转型无不表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城市人去“农家乐”要的就是感受回归山林的那份的闲情逸致。
那种纯粹向商业餐饮蜕变偏重吃喝的农家乐,往往偏离了农家特色,这对方兴未艾的“农家乐”发展,有着很强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对此市农办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林绳权认为,“农家乐”要想长足发展,关键还要靠特色取胜,必须立足当地的特点,推出原汁原味的、人家不可复制的项目,才能在市场中立稳脚跟。
蓄势待发 政府引导很关键 要让“农家乐”这朵乡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除需要从业者的自我提升外,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与引导。
针对我市部分“农家乐”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正结合省特色村(点)以及星级户评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检查整顿。
市农办、市旅游局还组织“农家乐”管理人员专程到杭州、临安、绍兴和四川成都等地取经。
“原来我们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了,到外边走了走,还是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文成县龙川乡村头村山水果园农庄负责人王永梅告诉记者,通过走出去发现,自己游乐项目还是较单一,宣传策划缺乏鲜明特色,政府组织免费培训使有些茫然的他茅塞顿开,刚开始种植桃、梨、杨梅等多种水果,但投产时,不仅售价低,甚至还请不到采摘工人,通过借鉴外地做法,改变了思路,推出游客观光、采摘等活动,结果搞活了整个农场。
不仅如此,市旅游局从旅游专项资金中安排专款,免费对1000多名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烹饪培训。
如龙湾区通过开展厨师免费上门培训,推动了龙湾区灵昆镇“农家乐”大发展,如今全镇“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8户,日接待能力达4000余人,极大提高了全镇“农家乐”整体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农家乐”早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散兵游勇式的单兵作战难以适应新形势,经历了从当初量的扩张,接下来着重打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品牌,实现质上飞跃。
因此有关部门对“农家乐”开发和经营管理进行具体指导服务显得尢为重要,尤其是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投资者资本参与建设一些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