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登飞来峰中字词的意思

    登飞来峰中字词的意思

    登飞来峰中字词的意思如下: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上: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

    上边。

    4、闻说:听说。

    5、鸡鸣:鸡叫。

    常指天明之前。

    6、见:看到:看见。

    罕见。

    见微知著。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7、日升:初升的太阳。

    8、不畏:不畏惧、不惧怕。

    9、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10、遮:挡:遮蔽。

    遮挡。

    遮拦。

    遮阳。

    遮没(mò)。

    遮阴。

    11、望眼:远眺的眼睛;盼望的眼睛。

    12、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

    13、身在:处于。

    14、最:极,无比的:最大。

    最高。

    最初。

    最终。

    最为(wéi )。

    15、高层:高的层次。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话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此诗出自宋朝·王安石《登飞来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