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律怎么判断一首诗里是否出现了拗救

    简说常见的格律诗三种拗救方法

    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为的、机械的,而诗歌创作却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

    在创作中很可能出现不符合平仄规定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拗”,即不顺畅。

    “拗”便破坏了平仄的协调性。

    为使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于是,人们又设法调整其平仄关系,以便保持其协调性,便又有了所谓的“救”即补救。

    这样,写起诗来就自由方便多了。

    格律诗按要求要押韵,其韵脚(即每句最后两个字)分为: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和平平脚四种格式。

    律诗在相配时要遵循相对、相黏等原则,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字词意义等原因,往往不能严格遵循这些规定,于是就产生了“拗救”问题。

    律诗的拗救大致分以下三种情况,现简要加以说明:

    一、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就必须将第三字改“仄”为“平”,即变为“仄平平仄平”

    例:唐·李白《夜宿山寺》尾联:

    不敢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改为仄平平仄平

    其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第一字“恐”用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平声。

    即“恐”拗,“天”救。

    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就必须将第五字改“仄”为“平”,即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唐·杜甫《九月五首》(其一)首联:

    重阳独酌杯中酒,平平仄仄平平仄

    抱病起登江上台。

    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其中“抱病起登江上台”一句中第三字“起”用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平声。

    即“起”拗“江”救。

    简短的结语:

    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四字如果用了平声,则第三字改“平”为“仄”,即变为“平平仄平仄”。

    第一字谓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

    例:唐·杜甫《月夜》尾联:

    遥怜小儿女 平平平仄仄 ▷改为平平仄平仄

    未解忆长安 仄仄仄平平其中“遥怜小儿女”一句中第四字“儿”用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三字改为了仄声。

    即“儿”拗“小”救。

    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六字如果用了平声,则第五字改“平”为“仄”,即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第三字谓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

    例:毛泽东《答友人》尾联:

    我欲因之梦寥廓,仄仄平平平仄仄 ▷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国里尽朝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我欲因之梦寥廓”一句中第六字“寥”用了平声,出现了“拗”,就将第五字改为仄声。

    即“寥”拗“廓”救。

    简短的结语:

    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

    在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中,第四字如果用了仄声,那么就必须在对句“平平仄仄平”中,改第三字仄声为平声。

    例:唐·杜甫《秦济驿送严公四韵》首联:

    远送从此别,仄仄平平仄 ▷改为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复青。

    平平仄仄平 ▷改为平平平仄平

    其中“远送从此别”中第四字由平声改为了仄声。

    即“此”拗“空”救。

    同样,在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中,第六字用了仄声,那么就必须在其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改第五字仄声为平声,作为补救。

    例:南宋·陆游《夜泊水村》颈联:

    一身报国有万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为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中“一身报国有万死”一句中第六字“万”用了仄声,出现了“拗”,就将对句“双鬓向人无再青”中第三字改为平声。

    即“万”拗“无”救。

    简短的结语:

    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诗律怎么判断一首诗里是否出现了拗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