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1、什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二,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较大的差距等。
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
简而言之,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水平有较大落差,就形成了教学难点。
克服难点就是结合学生实际想办法把落差的坡度变缓。
“关键”是指教学或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教学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学的关键。
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
教学的关键也可以说成是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依据。
(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2)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
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时确定难点的借鉴。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
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
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
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