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共建共享的古诗句

    这里有两首关于农村的 还可以结合三农问题~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简析】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quot;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王驾《社 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关于共建共享的古诗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