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的资料
北宋诗人苏轼登庐山写下《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人们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身在其中而不知真正的面目。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以南,山体拔地而起,呈椭圆形。
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
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
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写下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这首诗。
人们游庐山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
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而苏轼诗在尾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雨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雨滴就随风往上飘了。
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
风声、雨声人们常有耳闻,而云声,有几人听过?庐山的云声,是伴随庐山云的运动与山谷相激荡而发生的,它与松涛声是同一道理。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苏轼《题西林壁》诗,正是农历四月间,庐山云雾变幻最多的时候而作的。
这种穷极造物变化的奇景,千百年来一直使人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