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一首苏轼的词

    苏轼词作赏析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

    苏轼一改有词以来的传统,摈香软、柔婉之情调,将诗中豪迈、阳刚之气,融于词中。

    豪放词一出,其开阔之胸怀,昂扬之雄姿,震惊了词坛。

    苏词的基本风格是,以诗入词,题材宽阔;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唐人最初制词时“只分平仄,不问四声”的原则。

    因此,大大地拓宽了词路。

    下面我们欣赏他的古今传唱的豪放词《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乃苏轼被谪黄州时,游赤壁而作。

    其实,黄州赤壁非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发苏轼对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大发感慨。

    当年赤壁之战的东吴总指挥乃周瑜,该词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表达了词人对前贤的赞誉和仰慕。

    词人联系到自己被谪,难得发挥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

    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大笔着眼,纵观历史,一代一代,多少风流人物,为历史所淘尽,而大江依然东流,故云“浪淘尽”也。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乃据人之传,交待了赤壁之战的地点。

    故垒,过去的战争工事。

    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故垒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故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之惊涛拍岸之磅礴气势。

    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铺垫。

    乱石穿空,形容悬壁为惊涛几百年的冲刷而穿空。

    惊涛,形容浪涛如因惊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或谓惊险之浪涛。

    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弯卷的浪花,洁白如雪也。

    千堆雪,乃一夸张手法。

    由此引发出词人的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画之美,一时引起多少豪杰为之争战。

    与首三句作一呼应。

    下片着重描写人物。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乃写周瑜(字公瑾)当年,潇洒英姿,督江东三军,又娶东吴二美女之一小乔(大乔嫁与孙权),可谓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时。

    英发,英姿焕发也。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乃描写周瑜儒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且谋略已定,战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焚烧殆尽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五句,乃写词人自己的感慨。

    其中,故国,指赤壁之战故地。

    多情应笑我,乃一倒装句,意思是“应笑我自作多情”。

    华发,头发花白也,华通“花”。

    人生如梦,借用曹操诗句。

    这几句乃无奈之感慨也,故最后只好归于“一尊还酹江月”,即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苏轼的豪放词,不惟怀古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

    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一词,写的是居官闲猎,却表现了词人之伟大的爱国情怀。

    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下片首句第四个字多数词选本为“胆”字,实乃误也。

    酒至酣处,往往人要袒胸纳凉,故应为“袒”字。

    上片主要描写打猎,下片舒怀,表现出词人的强烈的为国效力的爱国胸怀。

    苏轼的词不仅充满豪气,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就运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全词录于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乃苏轼于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在密州任上,于月下畅饮,因以怀念其弟苏辙,写下的一篇妙词。

    上篇看似写景,实则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难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苦闷和无奈。

    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对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又有对人间的美好祝愿。

    表现出词人的宽阔胸怀。

    该词境界豁朗、寓意深邃、富有哲理,堪称千古绝唱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后人时常引用。

    其实,苏轼并不摈弃传统词的写作。

    例如他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是一首儿女情思、离恨别愁的传统词作。

    全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该词使用了拟人与虚幻手法,看似写杨花,实则写人。

    从境界来看,宛若电影一样,从杨花飘坠,幻化出一位悲凄忧伤的青春年少的思妇。

    杨花即人,人即杨花也。

    “似花还似非花”写出了杨花虽叫“花”而非花的特征,其下的“也无人惜,从教坠”,则已经寄以感情了,无人去怜惜她,任凭她飘坠。

    从教,任从、任由之意。

    “抛家傍路”,表面写杨花飘落人家或路侧,实际又是描写思妇被抛舍家中,时常傍路翘首以待。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此处似写杨花,实则已经转到写人了。

    故,“无情有思”在此处成了双关语,文字表面是说,杨花虽是无情感之物,细琢磨,似有情思。

    实际上,是写思妇被无情抛弃于家中,故怀有无限忧思。

    思量,细想、仔细琢磨之意。

    有思,怀有情思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里则完全写人了,但这样的词语仍然可以用来描写柳(杨),这就是苏轼的修辞之妙。

    “萦损柔肠”即柔肠萦结也。

    忧伤过度,渐乏而困,故有“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之态。

    因为乏困,昏昏欲睡,故睡眼蒙眬,欲睁不睁。

    这里细笔勾画出思妇之娇柔、戚美。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此三句接前而写,描写思妇睡梦中随风万里,飘然而达郎君所在之处,但却又被莺之啼叫唤醒。

    可谓美梦难圆也。

    下片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融。

    情乃春恨,恨从何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花,指杨花。

    落红,落花也。

    难缀,难以重新点缀枝头也。

    此为惜春之笔。

    落花不仅不能重新点缀枝头,反而是“晓来雨过”,连遗踪皆无了,只剩下一池碎萍了(“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三句乃叹,雨前春色尚有三分,“晓来雨过”之后,两分为尘土所湮,一分为流水劫去。

    这里春色三分或指落红或指杨花,从后面的三句看,似指杨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收结对开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作出了响应,且以“点点是离人泪”回归主题。

    可谓匠心独到也。

    苏轼写儿女情思之词,多用隐讳含蓄手法,但也有明快之作。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片写景,将春天的特色,包罗一尽。

    下片写情,乃直叙手法,毫无缠绵悱恻之辞,但却非常感人。

    全词寓情于景,蕴藉有味,很能体现东坡写情的特点。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乃锃句也,时常为后人引用。

    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云:“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也。

    据说,此乃词人路过一处花园,见圆内秋千佳人,便驻足赏看,佳人与丫鬟见之,便一边说笑一边离去。

    故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之叹。

    多情者,词人也。

    这里也表现出词人的另一种浪漫情怀。

    苏轼写情,不求词藻华丽,但求情真。

    他的一首怀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语言朴实无华,则感情浓烈、真挚而又振人心弦。

    全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宾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片如同对面说话一样,向言以诉。

    “十年生死两茫茫”直切主题,是说,亡妻死去十年了,冥世两隔,茫茫无知。

    “不思量,自难忘”,即使不去想,旧情自是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埋却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而我在黄州,何处与你诉说我的凄凉呢?“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宾如霜”,纵使我们能够相逢,你也不认识我了,我已经老态龙钟,灰尘满面,鬓毛如霜矣。

    上片极尽词人凄凉悲伤之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下片乃写夜来梦中归乡见妻,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真实情感。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亦是开门见山,乃说,昨夜梦中忽然回到了家乡,正见妻子在窗前梳妆打扮。

    夜来,即昨夜,古白话。

    至今山东莒县一带仍谓“昨夜”为“夜来”。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见了面却说不出话,唯有四目相对,泪流千行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此结与首句呼应,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怀念与悲哀。

    这三句大意是:料定年年令我伤心的地方,就是明月照耀之下,来到你的孤坟之前了。

    断肠处,即伤心处。

    短松冈,栽有青松的高冈,松柏长得慢,十年仍很矮,故谓“短松”,四川乃多雨水地区,故坟墓多选高冈掩埋。

    “短松冈”乃指词人妻子的坟茔地。

    “料得年年”亦暗示了词人有辞官归隐的打算。

    苏轼被谪后,词多是凄凉之作,但不失志。

    例如《卜算子》(缺月挂梧桐):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该词以双关笔法写人与写鸿,实则写鸿亦是写人,鸿与人一体矣。

    词人亦“幽人”自称,幽人者,幽居之人也,此处实谓孤寂之人。

    “谁见”一问,实际是否定语句,意思是“没人看见过幽人独自走来走去,缥缈如孤鸿之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意。

    上片极尽人之孤寂。

    下片承接上片最后一句,转而写孤鸿,因受惊而回头也,满腔的幽恨却没人能理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故不肯栖息于寒冷的高枝上,宁愿孤居于冰冷的沙洲。

    下片乃双关文字,写鸿实则写人。

    该词虽字句凄凉悲切,但却以此烘衬出词人的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崇高情操。

    黄庭坚在《跋东坡乐府》中评曰: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被谪后,词虽多凄凉之作,但亦不乏积极抗争之作。

    如《浣溪沙》(山下兰芽):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该词为词人被谪黄州时游蕲水清泉寺所作。

    上片主要描写兰溪清幽之景致。

    中国大江大河均为东流,此处的兰溪却是西流水。

    故而词人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乃其不甘失败的宣言。

    “休将白发唱黄鸡”乃自强自勉之句,亦是警句。

    大意是说,不要因为老了而虚度余年。

    白发,代指老年。

    唱黄鸡,金鸡报晓也,喻时光流失。

    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一词,表面虽写雨行,实则表现出词人不惧风雨的抗争精神。

    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该词表面写风雨,实则有所寓意,风雨应指词人所受的打击或施虐者。

    上片,以“穿林打叶”来形容雨,可谓奇语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不惧风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

    芒鞋,即草鞋。

    一声“谁怕”表现了词人的无所畏惧的气概。

    “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说,是词人的处世哲学;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挡风遮雨,足矣。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词人被谪后的乐观心态。

    虽然有点冷落,但却有山头斜照相迎,此处寓意应该是词人受到辖地人民的欢迎。

    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

    “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写出了词人的平和的处世心态。

    萧瑟之来处,寓意京城。

    归去,寓意再度回京。

    纵使如此,词人亦会平和对待,故云“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寓哲理于词中。

    上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长愁客少,月明多被云伤。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其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便是富有哲理的文字。

    上片写,人生短暂,转眼秋衰矣。

    “夜来风叶已鸣廊”乃写中秋夜晚落叶在廊厦下被风吹卷得飒飒作响。

    “眉头鬓上”,实意是愁上眉头,霜染两鬓,人已老矣。

    此乃悲人生之短暂也。

    下片中,“酒贱长愁客少,月明多被云伤”亦富哲理性。

    “酒贱长愁客少”实际写出了词人遭谪后,朋友亦少来往。

    “月明多被云伤”,则揭示了“兰衰芜欺”的道理。

    意思是说,自己因才被谗。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因刚到黄州过第一个中秋节,既无亲人又无朋友,故有“中秋谁与共孤光”之问。

    孤光,孤寂中的灯光。

    唯有独酙独饮,北望怀念(京城)故人了。

    这一首写得孤寂中充满凄凉与悲凔,这是词人被谪黄州后孤独所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故有此悲。

    苏轼的词,内容很广乏,除了上述类型的词以外,尚有山水、田园、怀友思亲、和唱等词,其中不乏风趣小词。

    仅录一首田园词《浣溪沙》(簌簌衣巾)供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上片写村景,写的十分质朴而又风趣,“牛衣古柳卖黄瓜”,让你看到了一位穿著蓑衣的乡人,在古柳荫下卖黄瓜。

    简直就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画。

    下片乃写词人自己,酒困路长,昏昏欲睡;日高人渴,一路光想着有茶喝该多好。

    走进村头,便去敲人家的门讨茶喝。

    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这首田园词,堪称一绝也。

    还有一些描写个人生活趣味的词,亦别有韵味。

    例如《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声,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该诗最为风趣的是“家童鼻息已雷声,敲门都不应”,这是生活气息最为浓郁的词句。

    该词上片写“夜饮归来”,家童睡得死死的,连门都敲不开,只好“倚杖听江声”。

    或谓写景,其实是写生活。

    下片乃对江冥想,感慨人生。

    首两句寓意了人生无奈,为名利所驱使,或谓“世奴”,不得自由。

    何时能够忘却人世的这些营生呢?营营,为生活而奔忙也。

    最后两句乃表达了“厌世归隐”的思想,这与词人被谪不无关系。

    再看《西江月》(照野弥弥)一词: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该词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该词作者有一段序言云: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这就是该词的写作背景。

    首两句写景,是说月亮照耀着满溪的浅浪,天空中隐隐约约看到一层层的云。

    弥弥,弥遍、遍及也。

    障泥,典故也。

    《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干连障泥,前有水,马不肯渡。

    济曰:‘此必是惜障泥。

    ’使人解去,便渡。”障泥未解,是说未涉水也。

    苏轼因骑马上桥的,故云。

    玉骢,白玉似的骏马。

    骄,雄壮也。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意为:马虽然很矫健雄壮,可(因酒醉)我想在芳草茵上息眠也。

    下片乃抒发对大自然的惜爱之情。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两句是说:多么令人惜爱的一溪清风明月,莫让玉骢踏破了这迷人的月色。

    琼瑶,美玉也,此处比喻月光。

    如此美妙的境界,我又怎么舍得离开呢!于是便“解鞍欹枕绿杨桥”酣然睡去,结果“杜宇一声春晓”,直至听到杜宇的啼叫声,已经大天明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春晓。

    作者以巧妙的笔法,将自己融入神奇的仙境。

    可谓“沉沉美梦境,飘飘怡然心。”

    一首苏轼的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