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汉字的来历(不是仓颉造字其他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

    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

    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

    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

    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

    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

    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

    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

    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

    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

    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

    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于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

    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

    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

    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转注”,汉代许慎对它的解释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这个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

    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

    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形)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妇”等等。

    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

    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

    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

    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汉字的来历(不是仓颉造字其他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