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一系列有意思的诗句

    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白帝,古城名。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况下写作的,比较这一诗一文,很有意思。

    “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是以白帝城为起点,东迄湖北宜昌。

    “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

    我国整个地形是西南高,东南低,长江的上游与下游倾斜度很大。

    因此,船从上游往下游开,水流很急,简直是从高处往低处“俯冲”下来,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脱缰野马在狂奔。

    因此,“彩云”的渲染为散文中所没有,却绝非闲笔,起手即高据地步。

    有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檃括了《水经注》这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不过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

    当然它的艺术效果就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笔法所能有的了。

    因为这一句已充分写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写诗要高度集中,“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之类的话就不必要了。

    诗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两句诗,令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想象到三峡“两岸”是数不尽的“万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它又使我们想象到,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江水奔腾呼啸,滚滚东流。

    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般地飞驶而下。

    它还使我们想象到此时飞舟上的人,两岸的风景一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诗中“猿声啼不住”,也就是《水经注》中所写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散文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声”。

    诗人则巧妙地把猿声放在行舟的现场来写,通过舟中人的感受来写。

    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意境,使人如身历其境,这就把高峡行舟,惊险迅捷的景象写活了。

    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

    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

    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 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

    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为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

    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这样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上面谈到《水经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 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朝诗人。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

    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

    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

    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

    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

    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

    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

    《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

    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

    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

    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一系列有意思的诗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