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诗句写的是什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是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就像一夜盛开的梨花,似乎是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了一样。

    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原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话文释义: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送别环境。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诗句写的是什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