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有没有张中行先生的生平资料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保定中学、贝满女中,担任过《现代佛学》主编。

    后到北京大学任教,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

    短短几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代表作有《顺生论》,此书由很多短小的文章组成,内容深刻,文笔优雅,充满哲理。

    家庭

    他曾与著名作家杨沫育有一子一女,两人因信仰不同而分手。

    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的反面人物余永泽以他为原型,文革期间受到牵连。

    成长经历

    张中行为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

    1 张中行

    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

    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

    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

    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

    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

    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张中行先生学名张璿,字仲衡,念小学时老师给拟的,语出《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怎奈这字难认,直到北大毕业,自己欲放弃学名,又不忍心另起炉灶,便删繁就简,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鱼,成为中行。

    当然,“中行”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之语,仍未离开四书五经。

    这是先生自己说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闲章:“中行无咎”。

    语出《易经》,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易经》第二十四卦 地雷复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易经》第四十三卦 泽天夬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

    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

    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

    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

    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

    治学态度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

    他与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称为“未名四老”。

    如今,这四人都已逝世。

    主要著作

    作品列表

    张中行认为《顺生论》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1.《文言津逮》福建教育出版社 2.《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佛教与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4.《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文言与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诗词读写丛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9.《顺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负暄三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横议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2.《月旦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3.《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散简集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群言出版社 16.《说八股》(与启功、金克木合著)中华书局

    作品简介

    张先生的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行于世。

    张中行的写人与记事,思维方式很像一个道人。

    他对文化名人的诸种打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臧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么无法节制。

    对他熟悉的人,他一直带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赏文物古董,那里的寓义与情趣之间的品位,很令人想起息影于山林间的旧式文人。

    这里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有杂感家的性灵。

    他写辜鸿铭,笔法淡淡的,像是欣赏,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态几笔便勾勒了出来。

    《胡博士》、《启功》。

    〈柳如是》、《顾二娘》,我们简直可以当成人物散文的名篇,其笔调之奇,令人赞叹不已。

    张中行写人,一是注重文化名人,二是小人物。

    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

    写名人,一般并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入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

    写普通百姓,他则有一片大悲怜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

    张中行的精神深处,本能地拒绝世俗功名,一生所亲近者,除了文化与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

    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

    巴金多有相近之处。

    他笔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辐射出优雅、动人的光泽。

    张先生写女性的世界,多带有尊敬和神圣,例如写柳如是,写丁建华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态度和审美走向。

    这些杂多的人物脸谱,均被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亲情的人生趣味里。

    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

    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

    一篇题为《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在世纪中国等学术网站上广为流传。

    作者张中行在该文中,从三个方面痛批了被称为“学兼儒道释”的台湾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认为该书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

    该文的副标题“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更明确表示了对出版社的质疑。

    编辑本段婚姻

    张先生的婚姻:张夫人比张老大一个半月。

    夫人生前,张老称她为姐。

    他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

    先生曾说:“添衣问老妻。”并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

    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先生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贴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

    逝世

    2006年2月24日凌晨2:40左右,与季羡林、金克木两人并称“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

    扬子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张中行的大女儿张静,刚从医院回到家里的张静告诉记者,父亲张中行因为心脏和肺部问题,去年9月便住进解放军305医院治疗,昨日凌晨老人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辞世,“我父亲走得很安详,到他这个年龄早已把生死问题看得很淡。

    直到去世他的神志都很清醒,但他却什么话也没给子女们留下,他说自己要说的话要叮嘱的事都已经全部写在书里了。”据悉,张中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06年3月2日上午十点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有没有张中行先生的生平资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