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为什么古诗文中捣衣砧往往表达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

    捣衣砧 : 木质,形状为棒球棒状,长约30~35公分不等。

    多为杨树木。

    用于洗衣,捣衣把衣服中的水分及污物敲打出。

    出处:

    《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多于秋夜进行。

    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

    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

    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解释: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为什么古诗文中捣衣砧往往表达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