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描述蝈蝈的诗句

    《夜书所见》

    [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夜书所见

    描述蝈蝈的诗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