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愁的古诗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朝代:宋代 | 作者:柳永
原文: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
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
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
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
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
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
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
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
年华转眼就过去。
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
还是回去吧。
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注释
⑴归朝欢: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双调”。
双调一百四字,上下片各九句六仄韵。
⑵别岸:离岸而去。
⑶葭(jiā)苇:芦苇。
班固《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
”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淅淅:风声。
⑷沙汀:水中沙洲。
破烟:穿破烟雾。
⑸“溪桥”句:挂在溪桥边的残月的月色和霜色连成一片。
⑹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
后泛指行旅。
⑺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
轮,代指马车。
桨,代指船只。
⑻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
辛弃疾《霜天晓角·暮山层碧》:“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
⑼一望:一眼望去。
乡关:家乡。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⑽归心:回家的念头。
梅尧臣《送庭老归河阳》:“五月驰乘车,归心岂畏暑?”
⑾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
牵萦(yíng):纠缠;牵挂。
⑿残腊:腊月的尽头。
⒀岁华:年华。
⒁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
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
⒂归去来:赶紧回去吧。
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但此处仅用其表面意义,无归隐之意。
⒃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参考资料:
1、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48 2、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
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破雾而飞;天上一弯残月和溪桥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
“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
“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
“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
“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
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
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
“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
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
“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
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
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点明这一点是为后文作铺垫。
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
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从整个上片来看,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
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
词人说“一望”,可即使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
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
“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
“浪萍”和“风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水、风飘荡无定。
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
于是逼出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
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
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在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4]
从整首词看,柳永对自己的羁旅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他浪迹四方,汲汲以求的东西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是想抗争的,有自己的方式以求的解脱,那就是,将生命的重心移近爱情。
但其实这种抗争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脆弱的,更何况柳永一生随处笙歌宴饮,爱情之花如同水中之浮萍,随开随去,留给他的总是苦涩的回忆。
所以说,柳永的可悲之处不仅在于漂泊穷年、事业无成、情感无依,更在于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无选择。
参考资料:
1、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创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离开家乡福建崇安县,虽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较动荡。
中举前为求取功名、维持生计,四处干谒漫游,中举后又为官务公事奔走在外,羁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他对羁旅漂泊的苦况有着深切的体会乃至清醒的认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词。
[3] 这首《归朝欢》就是其中之一。
此词写江南之景,可见作此词时,柳永正在江南;词中有“新春残腊相催逼”句,则说明此词作于冬春之交,新春之时;“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二句说明此词乃柳永思妻之作。
参考资料:
1、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48 2、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43379.com/view-2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