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突为啥少了一点
“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至于他当初为什么将“突” 字少写一点是书法需要还是别有用意,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到是两种故事传说很有意思:
传说一,是为了表达当地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所以把“突” 字宝盖头的点省略了;
传说二,是当年刻写后的石碑竖立泉眼旁时,因那时泉水喷涌的势头非常猛,上窜出四、五米高,几下子就把“突” 字的点给冲掉了。
这个点掉到水里后顺水飘呀飘呀就飘流就到了大明湖了。
于是乎,大明湖的“明” 字“日”字旁里边多了一笔变成“目” 了,所以无论是牌楼上的匾文还是石碑上,大明湖的“明” 字就成了现在的“眀”字了。
大明湖公园的工作人员说,“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法家登州人于书佃创作,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并不是错字,使用哪种写法是书家的创作自由。
济南民俗专家张继平说,像趵突泉的泉水将趵突泉的“点”冲入大明湖的说法只是民间戏说,“明”之所以写成“目月”。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狱,而趵突泉的“突”字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山东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张同秀先生说,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古人这两处名字的写法,不能说是错误,只是书法艺术的创作。
扩展资料∶
“趵突泉”名字由来∶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泺”“娥英水”都不是趵突泉的正式名字。
而相对的,与趵突泉同时出现于《左传》一书的“华泉”,却有正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宋代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起了个有深度的名字——“槛泉”。
“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
“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
汉代王充在《论衡·是应》中解释道:“槛泉正出。
正出,涌出也。
”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济南人却不买账——因“槛泉”之称太雅,百姓直接弃之不用。
对于此事,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
然土人呼爆流如故。
”济南老百姓仍叫它“爆流泉”。
“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 趵突 之泉。”
在这里,曾巩第一次将泉名写作了“趵突”。
他起“槛泉”一名虽然没得到济南人的认可,但他以“趵突”二字记音却得到了肯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趵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