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范仲淹的作品风格

    范仲淹的作品风格

    范仲淹的作品风格:

    1、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2、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

    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

    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3、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扩展资料:

    范仲淹所处时代背景: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

    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

    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

    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孔孟思想。

    范仲淹在忧乐这对矛盾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

    这种忧乐意识是在吸收儒学的基础上,弘扬发展后所作出的总结。

    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

    这年7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

    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置之不理。

    范仲淹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减免盐茶税、禁民淫祀,回朝时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

    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

    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在被贬抑时,不以自身沉浮为意,仍不忘其忧国忧民之“痴心”。

    “既去职任,而尚怀国家之忧”,《宋史·范仲淹传》言: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正是这种意识的最好佐证。

    范仲淹则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

    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

    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

    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

    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