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古诗里的平和仄
发布者:何俊2019-11-16
汉语发音有声调,如普通话有四声。
古代人读音也有四声,与普通话不一样,分为平、上、去、入。
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将不同的声调组合成句子,读起来像音乐似的,抑扬顿挫非常好听,于是就规定诗词的句子要按正确的声调组合来写,这就是所谓平仄的起源。
古诗里的“平”,就是平声;其它的上、去、入为“仄”。
律诗绝句等近体诗,对仄声没有更多要求,只要是仄声就行。
用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例,它属于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格式,平仄要求与诗作对应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朝辞白帝彩云间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中有的字古今读音不同,例如“白”,普通话属于阴平,算是“平”,古代读音类似于“簸”,属于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