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庄子的《山木》原文和译文

    庄子的《山木》原文和译文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

    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

    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

    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

    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

    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扩展资料:

    《山木》运用寓言说理,以形象直接说理。

    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本篇体现了省落厂的人生哲学,虚构了逃避现实的理想境界,指出顺应自然之道,寻求虚己避害的处世方法,达到天与人同一的境界。

    文中写庄子入山,见不成材之木得终天年,无用却能保全;宿于故人家,见鹅不能鸣因而被杀,得出要在材与不材间自处的设想。

    进而指出,这样也不能免累,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

    最好的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这不仅是追求逃避现实的虚无境界,更是追求顺应万物自然的自由境界。

    庄子认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是生存之道。

    而人类社会的万物之情、人伦之传是有成就有毁,成必转为,廉洁则必遭非议,无能则会受到侮辱,不应该偏执于其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庄子·山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