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一篇演讲稿的提纲

    求一篇演讲稿的提纲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

    说她古老,她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说她年轻,新中国成立才60年,改革开放才30年。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明古国焕发了青春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最根本、最具有长远意义的是体制创新。

    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把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公正的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国家政通人和、兴旺发达;就是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让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迸发,成功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30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均寿命提高了5岁,8300万残疾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特殊关爱,这是中国保障人权的光辉业绩。

    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我愿借用两句唐诗形容中国的现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国人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古而又新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

    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我年轻时曾长期工作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

    它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

    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

    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

    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在汶川地震灾区的亲身经历。

    去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北川中学被夷为平地,孩子伤亡惨重。

    可是,时隔10天,当我第二次来到这里时,乡亲们已在废墟上搭起了板房教室,校园里又回荡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当时我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下了“多难兴邦”几个字。

    地震发生以来,我7次到汶川灾区,碰到这样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

    我为我们中华民族这种愈挫愈奋的精神深深感动。

    这种伟大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饱经忧患而愈益坚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这种基本国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仅为英国的十八分之一。

    到过中国旅游的朋友,你们所看到的城市是现代的,而我们的农村还比较落后。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

    但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

    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15世纪,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几个国家。

    他带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还帮助沿途有的国家剿灭海盗,真正做到了播仁爱于友邦。

    国强必霸,不适合中国。

    称霸,既有悖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意志。

    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

    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

    今天的中国,有3亿人在学英语,有100多万青年人在国外留学。

    我们的电视、广播、出版等新闻传媒,天天都在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

    正因为我们善于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她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老师们,同学们:

    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封闭落后的旧中国,也不是30年前贫穷僵化的中国。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

    我希望朋友们,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今天的中国人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

    这样,有助于你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也有助于你们了解中国是如何应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和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都受到严重冲击。

    现在危机尚未见底,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还难以预料。

    合作应对、共渡难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

    有多大程度的相互信任,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合作。

    中国政府主张:第一,要首先办好各国自己的事情,不把麻烦推给别人;第二,要精诚合作,不搞以邻为壑;第三,要标本兼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在达沃斯会议上已重申,应该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这里我想谈一谈中国是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

    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面对危机,我们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内需。

    中国政府推出了以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

    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我们还大幅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措施。

    二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计划。

    我们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我们采取经济和技术的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

    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四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开辟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我们采取这些措施,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做,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将给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

    它警示人们,对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两手都要硬,两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也才能使资源配置合理、协调、公平、可持续。

    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告诉人们,不受监管的市场经济是多么可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

    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注定行不通的。

    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

    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

    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

    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

    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老师们,同学们:

    英国是我这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

    这次访问,加深了我对欧洲的了解。

    中欧合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对中欧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之间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

    中欧合作基础坚实,前景光明。

    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你们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我们愿意向你们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

    未来属于青年一代。

    中英关系的美好前景要靠青年去开拓。

    抚今追昔,我想起对中英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剑桥校友李约瑟博士。

    他的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品格。

    希望更多的剑桥人关注中国,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做中英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相信,只要中英两国青年相互学习,携手共进,一定会谱写出中英关系的崭新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