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二十首课外古诗

    二十首课外古诗

    八年级语文诗词课外诗词复习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翻译: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

    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

    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6、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7、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8、“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你能从你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不甘年老,报效祖国的情怀。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干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 穿梭毫无顾忌。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夕阳、落花、归雁。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采桑子》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1.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____。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曲调即 《如梦令》是 ,这两首词都是按照同一个曲调来写的。

    2.李清照(1084——约1155),号 ,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

    其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

    给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现传 。

    3.《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 ”和“ ”。

    4.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5.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6.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词。

    答案:

    1.长短句。

    “词牌”。

    词牌名。

    2.易安居士宋《漱玉词》3. 沉醉、不知归路、争渡。

    4. C

    5.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6.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宜人,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此文来自《百度文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