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乌台诗案)的简介

    求(乌台诗案)的简介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乌台诗案”是宋代第一起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文字狱”,也是北宋后期党争的一次恶性发作。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苏轼在调任湖州太守,照例上表谢恩的奏章《湖州谢表》,其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不适时”、“新进”等字眼刺痛了变法派的神经。

    表面上的原因是苏轼作为文坛盟主,声望比较高,在他身边聚集了“苏门四学士”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著名文人,变法派扳倒了苏轼,就扳倒了一大半的反对派。

    根本的原因是对苏轼不世才华的嫉妒与恐惧。

    苏轼每写下一首讥讽变法的诗词,都深深刺痛着变法派当权人物的心,他们当然想着将苏轼除之而后快。

    扩展资料: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