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带“天”字的古诗

    带“天”字的古诗

    《观书有感》--朱熹

    《苏幕遮》--范仲淹

    《点绛唇·感兴》--王禹偁

    1.《观书有感》

    --朱熹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作者介绍: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2.《苏幕遮》

    --范仲淹

    这首词写乡愁,内容自是陈旧,但直写所见,甚为宏阔,白描景物,却不感粗糙,兼直书情怀,不扭捏作态,读来流畅自然。

    而意思层层相套,极尽曲折,如"明月楼高休独倚",但实际上是倚了,并因此喝了不少酒,酒是用来消愁解相思的,然非但不能解,还化作相思泪,可见相思之深、之无时不在。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

    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3.《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此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并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译文:

    细雨绵绵,恨意难消,天色微暗,愁绪堆积,但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天际,款款飞行,远远望去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此时凝望这搏击长空的大雁,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

    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

    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

    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