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行书书法解释

    行书书法解释

    居士寻诗墨未干,

    杏花消息雨声寒.

    谁言诗到苏黄尽,

    万里南行眼界宽

    谢启昆 诗《论诗》

    这首诗是用来评价陈与义的。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他的词别具一格,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诗本身含义如下:居士(指陈与义)写诗,墨迹还没有干,杏花已经感觉到雨的清寒(烘托陈与义躲避靖康之耻的处境苍凉)。

    谁说诗歌到了苏轼和黄庭坚这个地方就后继无人了?(指陈与义的诗词也非常好)居士向南而去,一切都会有新的发现。

    (虽是逃离了京都,但是此去也有新的面貌。

    这是一种鼓励,让陈居士本人不要沮丧,对未来要有信心)。

    这首诗立足于国家事件,虽题目为《论诗》,其实是论事。

    虽然北宋灭亡了,但是南宋尚在,还可以励精图治,重头再来。

    显出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谢启昆(1737年—1802年),字良壁,号蕴山,又号苏潭。

    清乾隆初年出生于南康县城东街步坊后。

    他由科举入仕,历官编修、乡试主考、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成为当时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省级长官,著名学者、方志学家。

    谢启昆出生于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学训练及正统的儒教 染。

    其父亦为饱学之士,尤善语言、文字、音韵、训诂,以教子有方闻名。

    谢启昆天赋聪慧,接受能力极强,加上刻苦自励,家学相传,故少时即品学兼优,受人称赞。

    16岁时,谢赴京入太学,24岁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获进士第八,。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殿试钦取第一名,授翰林庶吉士,分习国书。

    [1]

    他办事公正,任两次主考选拔人才时,均被公认为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受到社会的普遍称赞,而且他自己亦以经济文章扬名京城,列一等记名,以府官、道官衔任用。

    而后,谢启昆历任镇江、扬州知府、山西布政使,从二品。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署广西巡抚。

    谢启昆一生,不仅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觉得 民心,且治学有方,著书立说,著作等身,计著有《树经堂集》二十三卷,杂文四卷,《树经堂咏史诗》五百二十六首,《西魏书》二十四卷,《小学考》五十卷,《山谷外集。

    别集补》、《史籍考》,《广西金石录》、《圣朝殉节诸臣录》、《北楼记法帖》等多种,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出色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杰出的方志学家。

    在方志学方面,除修有乾隆《南昌府志》外,最成功的还是对《广西通志》的修撰,影响深远,被梁启超称为“省志楷模”。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六月二十六日,谢启昆逝世于广西巡抚任上,享年66岁,诰授资政大夫。

    清朝庭赐丧银行利3000两,命江西巡抚代祭,准谢启昆灵柩入江西,葬于新建县桃花乡大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