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宁冈的旅游景点

    宁冈的旅游景点

    原宁冈境内的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现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下的龙市景区、茅坪景区和鹅岭景区。

    此外还有古城会议旧址、柏露会议旧址、七溪岭战斗旧址(新城镇)等零星景点。

    来宁冈旅游的游客可坐火车在龙市火车站下车,下车后可在站前广场前的路边等待班车去往宁冈汽车站(2公里)和鹅岭山(30公里),去往茅坪(16公里)的旅客先坐车到宁冈汽车站再转茅坪或茨坪班车可前往。

    湖南方向来井冈山旅游的游客亦可在龙市火车站下车,再上茨坪。

    龙市火车站位于原县城东北两公里处,属县级客运站。

    现在每天有七趟火车经停,可从龙市坐火车往返到达南昌、长沙、广州、南宁、青岛、济南、合肥、哈尔滨、天津、沈阳、长春、桂林、吉安、衡阳等全国各大城市。

    井睦高速在宁冈境内设有龙市和鹅岭两个出口,自驾游的旅客可在这两个出口下高速前往龙市、鹅岭和茅坪(鹅岭出口下高速)。

    另外宁冈汽车站现在每天有发往省内南昌、吉安、赣州、永新和省外深圳、长沙、株洲、炎陵、茶陵等地的班次,井冈山市内有发往新城区、茨坪、古城、新城、鹅岭、柏露、大陇、茅坪等乡镇的班次。

    龙市城区,住宿和餐饮娱乐行业也都很方便,城区内各种档次的宾馆与酒店林立,宁冈宾馆最好,环境优美,与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只有一墙之隔。

    为三星级酒店,政府招待专用酒店,在携程等大型网站可网订房间。

    龙市景区有朱毛会师地龙江书院、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井冈山会师纪念碑、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朱毛会师广场、郭沫若题字的会师桥、红四军军部旧址等景点。

    各景点均在龙市镇区,距离不远。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

    开始编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旋即取消师部,改为6个团由军部直接领导。

    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

    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

    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原宁冈县砻市镇的五虎岭中(现为井冈山市龙市镇)。

    1986年开始修建,同年对外开放。

    现已安放了20位红军老战士的骨灰(遗骨),迁葬了4位革命英烈。

    他们是陈毅、谭震林、滕代远、杨得志、朱良才(夫人李开芬)、陈士榘、谭甫仁、杨梅生、陈正人、刘型、谢中光(夫人杨俐)、龙振彪、左叶、江燮元、肖元礼、赖春风、刘子云(夫人潘家珍)、匡斌、陈毅安(夫人李志强)、宛希先、袁文才、王尔琢。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

    南昌起义后,与朱德率部转战到湘南,发动了著名的湘南起义。

    井冈山斗争时期,曾任红4军士兵委员会主任、教导队大队长、12师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第一届中共湘赣边界特行候补常委、第二届特委委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2年1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将部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后,先后担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县委书记,1928年历任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副书记、第二届特委书记和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前委委员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983年9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滕代远(1904—1974),湖南麻阳人。

    1928年7月,与彭德怀发动和领导了平江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军党代表。

    同年12月,与彭德怀率部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4军胜利会师后,任红4军副党代表,湘赣边界特委常委。

    红4军主力下山后,协助彭德怀率部坚守井冈山,是井冈山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任铁道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4年12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杨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人。

    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湘南起义后随部队上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后,编入红4军特务营任班长,1929年1月随红4军出击赣南。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10月在北京逝世,1997年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

    1928年2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部队上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时期,任红4军军部秘书,31团1营营部书记、连党代表,参与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9年2月在北京逝世,1989年11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李开芬(1917—1999),朱良才夫人,四川达县人。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99年4月在北京逝世。

    2000年8月13日将骨灰移送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与朱良才骨灰一起安放。

    陈士榘(1909—1995),湖北荆门人。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来到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教导队区队长,红4军31团副连长、副营长,1929年1月随红4军出击赣南。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7月在北京逝世,1996年10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谭甫仁(1910—1970),广东仁化人。

    南昌起义参加者。

    起义后与主力部队失掉联系,在寻找部队时误入江西军阀朱培德部。

    1928年1月,随朱部“进剿”井冈山,在新城战斗中被俘,关在茅坪俘虏营里。

    通过唱国际歌,引起了陈士榘、肖克等人的注意,后来重新入伍。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上士文书,后提为排长、连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70年12月17日夫妇俩在昆明军区居所被人枪杀。

    1992年8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杨梅生(1905—1978),湖南湘潭人。

    随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

    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1团1营1连班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月在广州逝世,1992年5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陈正人(1907—1972),江西遂川人。

    参与领导万安暴动。

    井冈山斗争时期,历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第一届特委委员、第二届特委副书记。

    红4军主力下山后,他留守井冈山坚持斗争,曾任边界特委常委、秘书长。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等职。

    1972年4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刘型(1906—1981),湖南醴陵人(生于江西萍乡)。

    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

    1928年5月率萍醴游击队上井冈山。

    任31团1营连党代表。

    参与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农垦部副部长和中央纪委常委等职。

    1981年8月在北京逝世,1986年11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谢中光(1914—1997),江西宁冈人。

    井冈山斗争时期,任少共古城区委书记、宁冈县总工会副委员长兼青工部长、湘赣省儿童团长等职。

    1934年随红6军团突围西征。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江苏省南通军分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97年10月在南京逝世,后即将骨灰移送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安放(夫人杨俐骨灰也与其合葬)。

    龙振彪(1914—2000),江西永新人。

    1929年6月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红军。

    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9月在北京逝世,2002年12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左叶(1912—1992),江西永新人。

    1927年10月参加革命。

    后随红6军团突围西征,参加了长征。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重庆政协副主席、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等职。

    1992年7月在北京逝世,1993年6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江燮元(1915—1990),江西永新人。

    井冈山斗争时期儿童团员。

    1934年随红6军团突围西征。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5月在广州逝世,8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肖元礼(1909—1998),江西万安人。

    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红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3月在广州逝世,2004年12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赖春风(1913—1993),江西宁冈人。

    1928年5月参加红军,1930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江西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元月在广州逝世,1994年6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刘子云(1914—1992),江西永新人。

    井冈山斗争时期,任少先队队长。

    1934年随红6军团突围西征。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2年4月在广州逝世,1993年夏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潘家珍(1913—1975),刘子云夫人,四川通江人。

    1932年7月参加革命。

    1975年6月在广州逝世。

    1993年与刘子云的骨灰一起移送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安放。

    匡斌(1913—1971),湖南湘乡人。

    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

    在红一军团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71年在南昌逝世。

    1996年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宛希先(1906—1929),湖北黄梅人。

    1927年9月随部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第1营党代表,三湾改编时增补为前委委员,朱毛会师后任红4军军委委员,第10师党代表,湘赣边界第一、二届特委常委,巡视员和茶陵特别区委书记。

    1929年冬不幸被错杀于永新大湾。

    1989年从永新大湾迁葬于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右侧山上。

    陈毅安(1905—1930),湖南湘阴人。

    1927年9月,随部参加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第1团第1营第2连连长。

    1928年5月任红4军31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参与并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任红5军副参谋长,协助彭德怀留守井冈山。

    1930年8月7日在攻打长沙时不幸牺牲,遗体随军撤至浏阳县的永安市,葬在附近的山上。

    1989年与其夫人李志强(1911—1983)的部分骨灰合葬于陵园右侧山上。

    袁文才(1898—1930),江西宁冈人。

    1927年10月主动打开山门,迎接秋收起义部队,使工农革命军得以休养生息。

    井冈山斗争时期,先后担任了工农革命军第2团团长、红4军32团团长、前敌委员会委员,中共湘赣边界第一、第二届特委委员,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红4军军委委员,中共宁冈县委书记,红4军参谋长等职。

    1930年2月24日被错杀于永新城,后葬于茅坪马元坑。

    1989年将部分遗骨从茅坪家乡迁入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右侧山上(马元坑墓仍保留)。

    王尔琢(1903—1928),湖南石门人。

    1928年4月随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后任红4军军委委员、参谋长兼28团团长。

    1928年8月,在江西崇义思顺圩为追回叛徒袁崇全带走的部队而牺牲。

    1989年从江西崇义迁葬于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右侧山上。

    龙江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

    其位于江西省宁冈县,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

    书院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春,完工于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位于江西省宁冈县城龙市西北的龙江河下游,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河。

    书院因龙江而得名。

    1927年11月中旬,工农革命军在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期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1928年4月底,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龙江书院会面。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龙江书院的中厅‘明道堂’召开。

    1961年3月,国务院将龙江书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

    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砻市。

    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砻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门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会见。

    接着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参加交谈的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张子清、蔡协民、何挺颖、袁文才、何长工、胡少海、黄克诚、龙超清等。

    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

    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位于会师桥正对面,1977年10月,为庆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五十周年而破土动工,1980年5月4日建成。

    碑高19.28米,碑座长5米,宽4米。

    它取意于1928年5 月4日,纪念朱毛两军会师的日子,碑身正面用红大理石镶成,分别代表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的两面军旗。

    前面顶端是中国共产党徽标志,表示两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会师。

    碑座的两边刻有朱德同志纪念会师的诗篇。

    正面的碑文是经胡乔木审定后,由当年参加过井冈山会师的老红军战士唐天际同志书写。

    碑文高度概述了会师的经过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建立此碑,以永志纪念井冈山会师的伟大历史功绩。

    碑的正面是“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八个贴金大字,两边是毛泽东、朱德的诗词。

    朱德《红军会师井冈山》诗:“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底座正面是纪念碑文。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属纪念类专题馆。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位于井冈山市龙市镇龙江路的北段。

    1976年由江西省展览组批建,于1978年动工兴建,1979年定名为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谭震林同志题写馆标,1980年5月4日建成并正式开馆对外开放。

    该馆占地面积6789平方米,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27平方米。

    它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和朱德会见旧址——龙江书院”连成一体。

    朱毛会师纪念馆,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共分六个展厅,即序室,坚实的基础;引兵井冈山;千里苦转战;井冈大会师;会师后的发展和一个肖像长廊。

    陈列内容主要是介绍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引兵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暴动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创建红四军的历史,以及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五军到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会合的艰难过程。

    陈列室着重再现了当年红军在新城战斗、七溪岭战斗、黄洋界保卫战等大量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展出革命文物13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20件。

    遗址照片、纪念地照片、人物照片、文字照片、油画、国画等300余幅。

    会师广场前有会师桥,当年会师时,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

    原为木桥,1964年砻市人民将当年的木板桥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郭沫若1965年7月3日来到会师桥,为桥亲笔题写《会师桥》并赋诗一首《红军会师桥》:

    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

    龙江流碧血,鹅石卷惊涛。

    五井金銮殿,万山卿士寮。

    工农须作主,携手入罗霄。

    会师桥今已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将大桥进行改扩建,现为双向四车道,绿化丰富,桥廊镶嵌五角星,再加上景观灯,使之于纪念碑、会师广场遥相呼应,无论夜景还是白天都蔚为漂亮!

    茅坪景区主要有八角楼、谢氏慎公祠、毛主席与贺子珍结婚地象山庵、步云山练兵场等景点。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

    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

    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

    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

    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

    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象山庵位于茅坪村,象山庵是因庵后的山称象山而得名。

    此庵始建于清康熙癸巳年(即1713年),座东北,朝西南,初建时内设“大佛殿”、“达摩祖师殿”、“千斋殿”三个大殿。

    据传,当时整个庵堂设有99根大柱,香火鼎盛时,也曾有99个尼姑在此修行,是湘赣边界的名庵。

    象山庵是工农革命军后方留守处的所在地。

    留守处自1927年10月上旬建立以来,由余贲民同志负责,主要从事后方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后方设施的筹建及管理工作。

    在留守处同志的努力和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后方工作进行得非常出色,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是红军的重要活动场所。

    如红四军后方留守所、红四军机炮连、湘赣边界特委机关印刷厂均设在此,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党的组织联席会议和湘赣边界第一期党团训练班,均是在此举办。

    尤其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志的婚礼就是在此简朴的庵内举办的。

    步云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红军练兵场,也是当年地方武装袁文才农民自卫军早期进行整训的地方。

    练兵期间,每天三操两讲,既学政治,又学军事,通过政治教育、阶级教育和军事训练,部队的面貌迅速改变,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形成了崭新的官兵关系。

    为保证党对这支地方武装的领导,在部队里建立了党的组织,吸收了一批忠实勇敢的贫苦工农分子入党。

    1928年2月上旬,前委在大陇朱家祠将袁文才和井冈山上的王佐这两支地方武装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成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鹅岭景区主要是鹅岭仙宫,位于桐木岭北面;风景秀美,风光绮丽,每年前来参拜的香客络绎不绝,但是作为其中一个井冈山旅游景点却是很有意义的。

    鹅岭从脚至峰顶,有一条古人精心修筑的石板道,九曲十八弯,盘旋而上。

    当攀越“通仙险关”后,迎面便是拔地千仞的玉笋峰二竿,其状如鹅,“鹅岭”、“鹅山”便由此得名。

    鹅岭因山形似鹅,秀润如玉,故又称玉鹅岭。

    鹅岭仙山形似鹅,秀润如玉,主峰高耸,石壁陡立,如鹅冠高昂,山岭逶迤起伏,千峰竞秀,四季花草不绝,云雾缠绕,如人间仙境。

    登峰远望,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近观岩层,状若书卷崐叠置,鹅岭正是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传说名扬湘赣。

    鹅岭海拔1408米,终年云雾缠绕,峰峦娟美,名胜古迹遍布山峰,景色迷人。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留守在井冈山坚持斗争的红军也曾在鹅岭上宿过营。

    红军三十二团王佐及其部属就常在此埋伏,同反动军队进行浴血奋战,拼搏周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