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的元代诗词
元人的诗,清顾嗣立《元诗选》共收 340家,席世臣补《元诗选癸集》搜罗散佚者数千首。
此外顾氏未见的集子尚有50余家。
而散见于《永乐大典》的诗尚多。
不过这里所说元人的诗,包括蒙古时期。
蒙古王朝统一中国北方后的一个时期内,诗坛上活跃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这一时期写出了不少好诗,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陈庚、房□、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等。
房祺编的《河汾诸老诗集》所收的即是这些作家的作品。
他们入元以后的诗作大都眷恋金室,并抒写自甘贫贱不做新朝的官的怀抱。
和元好问几乎同时的李俊民,入元以后也继续他的诗歌创作。
蒙古贵族重武轻文,尊崇军事人才,不重视乃至鄙薄文士。
直到世祖忽必烈才改变政策,吸收一些士人参加他的政权。
但还认为“汉人惟务课赋吟诗”,没有什么用。
一些参加新政权的士子如刘秉忠、郝经、许衡、刘因、杨果等,写了一些诗词,但诗坛没有出现什么新气象。
这些参加新政权的人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又想做官,又想归隐的矛盾心情。
许衡在《训子》诗中说:“身居畎亩思致君。
”而在《偶成》一诗中又说:“老作山家亦分甘。
”产生这种思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重武轻文的形势下虽然见用而不被倚重,有屈才之感。
一是在民族矛盾之中,怕遇到意想不到的祸难。
许衡《偶成》说:“远怀未得生前遂,俗事多因困后谙。
”耶律楚材《和邦瑞韵送行》诗说:“士行莫忘直报怨,人情须信害生恩。
而今跃入惊人浪,珍重风涛过禹门。
”他们在仕途中提心吊胆。
这些人不象河汾诗派那些人甘心隐姓埋名,做诗而不做官。
所以怀才不遇,屈才之感和隐居情思就是他们诗歌的基调。
在蒙古时期的后一阶段,忽必烈一面巩固北方政权,一面准备吞灭南宋,在北方汉族人士的思想中引起了复杂的反映。
郝经、徐世隆不赞成侵吞南宋,他们被派往南方充当和平使节,被贾似道囚禁于真州16年。
郝经有《宿州夜雨》:“星摩何日平康了,两国长令似一王”,希望宋、元和平相处。
刘因于忽必烈出兵攻宋时,作《渡江赋》以寄慨,表现了他对宋王朝的留恋。
王磬《哭文丞相》、王恽《禹庙》都吊古伤今,颇多慨叹。
忽必烈统一南北初期,汉族作家的诗词,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汉族政权覆灭的哀伤,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痛。
如方回的《路傍草》,尹廷高的《过故里感怀》,吴澄的《怀黄县丞时避乱寓华盖山》,仇远的《寄董无益》、《挽陆右丞秀夫》,刘诜的《感旧行》等。
但大德以后,一些隐居不仕的人开始活跃起来。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
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方回《再送王圣俞戴溪》说:“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
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
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赵孟頫和袁桷等人就是这时候接受礼聘的。
袁桷是戴表元的弟子。
这时赵孟頫以宋朝王孙入仕,风流儒雅,冠绝一时,袁桷和赵孟頫互相唱和,“诗学为之一变”。
他们这些南方人,和北方的姚燧、元明善、马祖常等一起写古诗模仿汉魏,律诗学盛唐,风格清丽而遒壮,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的风貌和格调。
内容也有些改变,从对新政权的不合作改为合作了。
宋无《古砚歌》:“破天残缺无人补,一穴丝丝漏春雨。
空藏老石磨今古,补天何时与天语。
”袁士元《题寒江独钓图》:“堪笑江湖几钓徒,朝来相唤暮相呼。
只今风雪蒙头处,回首烟波一个无。
”他们离开寒江,去到朝廷为国效力。
元代社会政治已经基本和平而安定,诗歌创作也进入盛世之音。
继姚遂、袁桷等人而起来的元代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揭□斯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一般说内容并不丰富,甚至贫乏,但都掌握了写作技巧,而虞集名气尤大。
在虞、杨、范、揭之外,马祖常、萨都□也有诗名。
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诗人。
比虞集、萨都□略晚一点的诗人朱德润、□贤、许有壬、谢应芳、袁介等,他们的作品又有所变化。
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题材多起来,朱德润有一首《水深围》写到当时人民生活困苦,乃至“不愿为农愿为盗”。
14世纪中叶元顺帝至正年间,山东河北等地爆发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
接着江淮一带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相继起义。
号红巾军。
方国珍、张士诚也率盐民起义,声势浩大,元朝统治集团手忙脚乱,难于对付,局势一片混乱。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社会的重大转变时期。
面对这个局势,一些作家和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态度不同,做出了不同的反映。
一般说来,除开以民谣形式出现的如《松江民间谣》外,其他一些文人的笔下几乎没有人正确描述这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
张昱《戊戌(至正十八年)题》:“暮雨朝云翻覆手,落花飞絮短长亭。
如何未熟黄粱饭,说道英雄梦已醒。
”写的是张士诚。
成廷□《次曹新民感时伤事韵》:“客来为说淮南事,白骨如山草不生。
翻覆几回云雨手,登临无限古今情。
”也是指责张士诚的。
陈友谅的幕僚周所立,当陈友谅和朱元璋火并时,他的朋友定位被杀,他写了一首《哭定位》,表示他对朱元璋的不满。
在这次农民起义中,内部有矛盾,也出现一些投机变节分子。
事情十分复杂,这时候许多诗人的作品中有一个总的倾向,就是大多数人虽同情贫苦农民,但对农民起来造反,却感到恐惧。
张翥的《□农叹》和《人雁吟悯饥也二章》,王冕的《伤亭户》、《江南妇》和《悲苦行》,都反映了人民在赋税掠夺下的凄凉悲惨境况。
但张翥的《寄浙省周伯琦参政》、《后出军》、王冕的《劲草行》、《痛哭行》都流露出对农民起义的恐惧仇视情绪。
王冕的诗语句质朴,气骨高奇,风格有时似李贺。
元人作诗模仿李贺,一般认为萨都□已开端,但宋无学得最象。
江浙一带形成一股风气,临海项炯,东阳李序、李裕,甬东文质,淳安何景福,都是标榜李贺,诗多奇句。
当时名气最大的诗人杨维桢,爱写乐府诗。
他自己想模仿汉魏古乐府,但写来还是有点李贺的风格,所以有人说杨维桢“掇锦囊(李贺)之逸藻,嗣玉□(李商隐)之芳韵。”
元代末年,张士诚在南方建立政权,实际是封建割据。
在张士诚的政权统治下,士人中出现一个新的情况。
杨维桢和这个政权有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
他的朋友和学生陈基、张宪则是张士诚兄弟的幕僚。
昆山人顾瑛,尽散家财,削发为在家僧。
江阴人许恕学韩康卖药自养。
无锡倪瓒尽弃田庐,东奔西走。
他们把田园财产看作一身之累,宁可流浪他乡,也不居家过财主生活。
元末诗人和元初诗人一样在民族矛盾中讨生活,社会动乱使得一些诗人进退两难。
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反映。
元代的词,比较宋词,颇为逊色。
元词可以约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金入元、由南宋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个部分。
这时候的词作中写得比较动人的是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
第二时期的词作家大抵出生在忽必烈改元之后。
这一时期的著名词人有张翥、萨都□和虞集等。
虞集的〔风入松〕,萨都□的〔满江红〕《金陵怀古》,脍炙人口。
而张翥的词清丽细腻,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