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为什么英文名为Zaitun
泉州别称刺桐城,位于福建南部,东濒浩瀚的东海,北、西、南三面环山。
晋江穿过城市南部,注入东海。
自秦至初唐,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
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
开元六年(718年)州治由南安县迁至今泉州市地。
后12年建城郭。
五代时节度使刘从效扩城,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马可·波罗游记中“宏伟秀丽的Zai 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就是以刺桐的音译来称泉州。
可见当时此别名的应用甚至超过本名。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
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
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
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
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
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
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
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