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与南方的诗歌有什吗差异
关于南北文化差异的话语意义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南北文化的具体含义。
中国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长江为界。
长江以北的属于北方文化,长江以南的,属于南方文化。
研究南北文化的差异,会有很多深刻的东西提供给我们。
这是一个十分大的题目,内涵极为深广。
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
杨义为申请博士学位而提交的论文是《京派与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这是在他的一本专著《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
有的大学,关于京派和海派文化的研究,是博士点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前人对南北文化差异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资本论》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
”“人的需要的增减取决于人所处的气候的严寒或温暖,所以不同国家的居民必须从事的各种职业的比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的程度只有根据冷热的程度才能断定。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维持一定数量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劳动量,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最大,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最小,因为在寒冷的地方,人们不仅需要较多的衣服,而且土地也必须耕作得更好。
”因此,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在寒冷的北方就很难出现早期文明。
而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第一类富源的空间配置和组合十分优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都出现在这一地带。
而在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爱尔兰的不幸起源于远古的时代;这种厄运从石炭系岩层一形成就开始了。
一个国家,煤层被冲蚀,而又紧临一个煤产丰富的大国,因此好像大自然本身已经作出这样的判决:面对着这一未来的工业强国,它只好长期保持为一个农民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0页。
)“使波兰恢复自由的那个铁面无情的铁的必然性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如果不同时获得独立的民族生存,不占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波兰各河流的出口地带,实行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
”(恩格斯:《法兰克福关于波兰问题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7页。
)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位置,尤其是靠海的远近,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在《奥地利末日的开端》中写道:“资产阶级文明沿着海岸、顺着江河传播开来。
内地,特别是贫瘠而交通阻塞的山区就成了野蛮和封建的避难所。
这种野蛮特别集中于远离海洋的南部德意志和南部斯拉夫区域。
这些远离海洋的地方因阿尔卑斯山脉而跟意大利的文明隔绝,同时碰巧又都位于欧洲唯一发动的河流的流域之内。
多瑙河非但没有为它们开辟通向文明的道路,反而将它们和更加野蛮的地区连接了起来。
”“多瑙河、阿尔卑斯山脉、波希米亚的悬崖峭壁,这就是奥地利的野蛮和奥地利君主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英]恩格斯:《奥地利末日的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7页。
)马克思还借用摩尔根的话说:“有一些(部落)在地理上是如此隔绝,以致独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另外一些(部落)则受到外部的影响。
例如非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处于蒙昧和野蛮相交错的文化混乱状态;澳洲和坡里内西亚则曾经处于十足的纯粹蒙昧状态中。
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和其他一切现存部落不同,他们是三个连续文化时期人类状态的典范。
”([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
○罗家伦《历史的先见》: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
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
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
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
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
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
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
”在阐述地域环境与文化类型关系的时候,我们要防止两种片面、极端的观点,即“环境决定论”和“环境虚无论”。
一方面,民族的性格特质和自然体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土壤食物等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民族又具有在环境气候改变的情况下始终存在的而又不可磨灭的特质。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地域环境条件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
(东南之人)性浮而易激,故易为暴动,然为时不久,血气既平,则方悔前事之孟浪,不复思贯彻其初志矣。
夫诈虞相习之国民,爱生较朴野之民远甚:欲其惺然蹈死,亦何可得?……不见鄂人苏人之角孽乎?解衣挽袖,摩拳擦掌;口作赌斗之辞,身拟欲斗之势;然而指及人面而不敢竟抵人面者,恐真斗之不利于己也,又不闻革命之役乎?革命功成而享大名,据显位者,多东南之人:其冒锋镝,弃沙场,掷头颅,亲奔走者,鲜东南之人也。
……
东南既厚天福,复有舟揖之利输转其智识,故文化早冠各属。
其人富于理想,尤长玄妙之思,与北方之一主实行者异。
……唯好巫想,故上士多究道家禅宗,而下士则崇神仙巫鬼。
其自由思想颇富。
唯无毅力以持之,故复仇心弱,而黠慧者反尚妾妇之道以博其高人之位,屈宋而后,代产词人,——……寻常东南之人,实多乐天而鲜厌世也。
其文学美术之盛,为各属之巨擘,又以其地营生之易,气候之暖,民习淫佚,——君子小人举多无行。
淮海有渔盐之利,俗尚奢靡,成家不难,败家亦易:故破落之户,流为帮匪;是则势有且然,非性固善盗也。
(西南之人)含山谷气,饶自尊心,而富于‘个次’之独立性:虽有朋党,而不善群也;虽敢急人,而己之有难,不欲倩求人之急之也,虽无臂助,而苟有当于血气之私,则自任孤行亦所弗顾也。
质言之,即自以其力,自图其存而已,唯自尊也,故酷爱自由;唯急人也,故特有乡土热,国家热,民族热,唯山境闭塞而民识固蔽也,故无野心,乏远虑,重习惯,偏保守,而以营目前之自存为止。
……则诈虞佻达逸乐浮动之风,实未让东南之人独步,特不若其甚耳。
其人喧于暖风,颇耽情于闺房……民多重目前之享受,而不重视储蓄;尝本其厌世之思,激而为肉欲乐天之想,有“吃些喝些,板板厚些”之谚(板板指棺材):故民多尚勤,以博目前享受之乐而不果尚俭也。
士人重文章经术,而美术亦优。
近代学者多神秘之想。
中人以下谄事鬼神。
各地淫食祠最盛,巫觋之术,尤风行一世。
是殆古俗之与苗化触接使然欤?
北人犷悍好斗,又有自杀之风,每年之自杀者,约当死亡总数千分之二,甚有以衰老为苦而出此者,其躁急而不耐可知也。
……统其寻常之公性言之,以偏处帝都之故,积受专制之淫威,薰沐官化,故极富服从性而不甚爱自由;慑于兵威,怯言革命。
如历朝外族入主,莫非首据北都,定鼎既久,南人犹蠢然骚动,而北地已寂无声息,几有抚我亦后虐我亦后之概;此虽心情沉静,不易激扬,抑亦抗力薄弱有以阶之也。
暑暂寒久,居惯暖室,故习性偷懒,而畏寒转胜南人。
黄壤弥目,风景板朴;故词宗哲人,向不多有,——即国内美术,多分南北二派,而北派率质胜于文。
唯以地势坦平,日所触目者,唯块然之大地,故感于其心而令胸怀磊落,直率寡欢,——拙于作伪。
亦羞于作伪也。
……地较南瘠,文明之度未高,生涯简陋;故其人宅心恬淡,俭德可风,女子妆束,犹多数百年前之旧,可见其保守性之重,然唯其保守性重,故寡欲望,善储蓄,进步虽迟,而得寸守寸,败亡不易也。
(岭南之人)身体柔脆。
充而为一身之恐惧,故畏死特甚,唯感官锐敏:冲刺其心虑,触处皆通,故充其畏死之情,而为畏余事之性,又充其畏余事之性,转而畏死之情反弱,以成其冒险蹈难之习:是故今日元气衰弊,则见
(zi)窳偷情倦惫茫然之冷性;明日元气旺盛,又见躁急易怒轻死暴发之热情。
……故希冀心重,而远涉重洋者多;侥幸情殷,而以赌荡家者众。
又以体性之成熟较早,耽于淫佚,而盛行十姊妹之风。
……其人猜疾心重,复仇心重,每有睚眦之怨,辄相率械斗,或掘家以泄忿。
颇爱自由,不恤纠众而抗官吏。
……其地海通最早,民智久开,群性固结,尤富于“群次”之独立性。
……其民心思缜密,娴于工艺;文学之开化则较晚。
上士颇洽佛理……下士迷信神权:盖居常懊恼烦冤,聊以是慰藉其无可奈何之情耳。
○鲁迅《北人与南人》:
北人的卑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
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
二陆入晋,北方人士在欢欣之中,分明带着轻薄,举证太烦,姑且不谈罢。
容易看的是,羊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并不视为同类。
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最后投降,从这边说,是矢尽援绝,这才罢战的南方之强,从那边说,却是不识顺逆,久梗王师的贼。
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谁都不妨加以卑视了。
到清朝,又重理了这一篇账,至今还流衍着余波;如果此后的历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独是南人的如天之福。
当然,南人是有缺点的。
权贵南迁,就带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而干净。
性情也不同,有缺点,也有特长,正如北人的兼具二者一样。
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
我看这并不是妄语。
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
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
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
他们是自然之子。
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及江浙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的种族活力。
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
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
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休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
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
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
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绘画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
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
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
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
上海就不然了。
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
”《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骈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
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
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
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
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
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
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
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
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
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
上海人不那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