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声不息的民间传统灯谜
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
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
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
清末沈阳鸿雪轩灯谜会社诞生
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
至于灯谜的问世,则可追溯至南宋。
宋乾道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
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可见南宋杭州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之先河。
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
据明代王鏊《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
”又《江震记》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
”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
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
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
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谜”。
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借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画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
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所以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
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事物名称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
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
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
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
由于灯谜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
据现有史料考证,以汉字为创作材料,悬挂谜笺,上元商灯的沈阳灯谜活动的真正兴起,约在清代晚期。
现代画家笔下的清代猜灯谜情景
清康熙年间,汉军镶红旗人刘廷玑(字玉衡,号葛庄,又号在园),在江西任按察使时,曾对京师、淮扬一带的灯谜活动做过调查并撰文介绍,文章收入《辽海丛书·在园杂志》卷三。
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对灯谜渊源的追溯,又有关内自由结社、尽情猜灯情景的描绘;既分析了常见的谜体,又列举了常用的谜格等。
这种文化的传播,引起了清代发祥地盛京的知识分子的极大兴趣,对于沈阳民间传统灯谜的萌发起到了催化作用。
鸿雪轩灯谜会社主社人王光烈
光绪初年,缪润绂先挑起灯谜“大梁”。
缪润绂(1851—1939),字东麟、东霖,自署钓寒渔人太素生,汉军正白旗,沈阳人。
为盛京名士缪公恩的曾孙。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取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
晚年闲居沈阳。
著有《含光堂诗文集》《含光堂试律》《沈阳百咏》《陪都杂述》《律试准绳》等。
1877年他与文友喜晓峰、春树斋、曾显堂等人在盛京鼓楼南的会文山房组织芝兰诗社及灯社,除唱和诗文外,还创作“子弟书”,编写对联和灯谜相互猜、对。
逢节假日时,“灯社”便在鼓楼附近茶馆内悬挂谜笺,供茶客猜射;有猜中者,制谜者便以那幅谜笺相赠,以资纪念。
当时谜事,在光绪八年(1882年),缪润绂辑《谜选》序中有详细记载。
可以说,缪润绂是当时最有名的子弟书作家和灯谜作家,著有子弟书《锦水祠》、影卷《惊天录》和《谜选》四卷。
鸿雪轩灯谜会社创制的灯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鸿雪轩灯谜会社在盛京诞生,这是沈阳灯谜首个具有规模的社团,也先于京、沪的谜社。
鸿雪轩灯谜会社主社人是王光烈,社员达二十余人,杜任久、冯遇辰、刘煜斌、洪鼎忱、郁子章、王无咎、秦希泉、马二琴、沈梦九等人是骨干社员。
社址设在王光烈的私宅(今沈河区滨河街道办事处)。
辽沈名医马二琴先生
王光烈(1880—1953),沈阳人,字觐扬,又因其书斋名“希哲庐”,人多称为王希哲。
他被康有为誉为“东三省三才子”之一(余二人为学者游国臣、书法家荣孟枚),东北书法篆刻名家,与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大师都有唱酬,互换字画,王光烈以诗文见长,且精于篆刻(金石),擅长各种书体,对各种印石也颇有研究。
民国年间,曾任沈阳“金石书画研究会”会长,沈阳大、小公报主笔。
九一八事变后迁居长春,曾任伪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新满洲》的编辑,其平生著述甚丰,著有《篆刻百举》《篆刻漫谈》《印学今义》《古泉文集联》《希哲庐藏印》《希哲庐印谱》《夫椒山民印存》等,他还将平生收藏的名人书画付梓印行命名《时贤书画集》共三册。
王光烈的书法、篆刻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末民初,各种谜社遍布全国。
当时最为著名的有清末成立的扬州“竹西后社”、1906年成立的“北平射虎社”和1911年成立的“上海萍社”。
而当时关外最著名的谜社当数“鸿雪轩灯谜会社”,而且“鸿雪轩”先于京、沪的谜社,是它们的老大哥。
马二琴(字浴书)先生创制的灯谜
随着时光推移,鸿雪轩灯谜会社社员先后外迁或作古,谜社日渐衰落。
当年活动情况。
不能尽述。
只能从王光烈在1942年为韦荣先《文虎集锦》所题几段诗文中,窥见一斑。
王光烈的一诗写道:
杜陵已渺冯唐逝,(指杜任久和冯遇辰)
老我春灯射虎人。
四十余年鸿雪在,(《文虎集锦》中有四十年前结社时谜一条)
不堪回首话前尘。
另首回忆诗更形象:
十种花笺绝妙辞,(指各色谜笺)
此间佳趣两心知。
革声未已金声起,(指鼓声与锣声,没射中击鼓,射中鸣锣)
想见钩心斗角时。
还有一诗通过一条谜,追忆谜友:
认取商灯字数行,
每从前度忆刘郎。
梦醒蝴蝶余香在,
小印分明欲断肠。
注:诗中“刘郎”指谜友刘忍庵,时已逝去多年,“梦蝶仙馆拈香使者”乃当年所用印也,《文虎集锦》中亦存有一条。
1932年起,十九岁的韦荣先(曾用名韦振东,字隐庵,1913年生)与谜家王光烈、马二琴(原名马英麟,字浴书,1892年生于沈阳。
为辽沈名医,且工诗、善书,堪称一代名士)等人结识后,在沈阳谜坛上崭露头角,尔后接过“沈阳灯谜”大旗。
当时,他放下谋生的裁缝活计后,便从事灯谜活动。
每逢节假日,各地请帖接踵而至,他欣然前往从不拒绝。
他曾在中街天益堂药店、大西门里的同和堂、钟楼的李湛章笔铺、中原商场里的长胜永古玩店及茶社、刻字铺、茶庄、药铺、书铺、笔铺等全市五十多处,摆台设谜,他的足迹也留在了双辽、长春等地。
他还在报刊上撰文,编写《文虎集锦》,声震辽吉。
尔后,沈阳的灯谜活动,并未因“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及中日战争而销声匿迹,它仍在城镇知识分子和市民中流行。
1946年秋天,韦荣光、王筱颖在“辽宁省民众教育馆”的筹助下组建了“民众射虎社”,由马二琴、金堂岐、常桂五、马书荣、关荣安、杜宴等二十余人组成。
“民众射虎社”的活动方式是:社员每星期日午后,携自制灯谜聚会,经社员互相猜射磋商后,向报刊推荐优秀谜作,还经常搞一些对外征射活动,供爱好者娱乐。
1947年10月,射虎社在沈阳故宫内分两处搞了大型的悬谜征射。
过后,社员关荣安在即景诗中描述了这次活动的情况:“射虎张弓帝殿前,辉煌灯影照红笺。
……”
1949年前,沈阳传统灯谜活动发展缓慢,猜射、研究多囿于少数“文化人”圈内;谜社为数很少,研究的范围,大多以四书、五经、古诗文为题材,社会性、群众性不强。
另外,绝大多数活动,主要集中在沈河区中街商业区一带。
如今沈阳灯谜形成了自身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灯谜得到全新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阳市内几个区文化馆、图书馆,许多企事业工会,经常在节假日里开展群众性灯谜活动。
当年民众射虎社主社人之一韦荣先,不仅亲自参加或指导了这些活动,还通过各种方法普及灯谜知识。
韦荣先先生在做灯谜讲座
1963年3月,沈阳市文化宫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工人业余灯谜研究小组。
韦荣先出任组长。
这个小组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灯谜爱好者,成为“沈阳灯谜”继续发展的骨干力量。
1976年至90年代初期,沈阳灯谜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出现了灯谜研究组织二十多个。
这些小组定期活动,创作、搜集、研究灯谜。
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化宫,沈河区、和平区、大东区文化馆,“松陵”“黎明”“五三”厂等灯谜组织较有影响。
大多数灯谜组织都坚持自筹公助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谜刊,以供基层单位开展活动,《新灯谜》《谜林荆苗》《沈水谜刊》《新芽》《沈水千文虎》《露天文虎》等谜刊,有一定的质量,个人灯谜集、专题谜集、活页谜刊也不断出版。
当时,沈阳市出版各类谜刊达五十余种,近二万册。
沈阳灯谜活动,除定期进行内部研究外,大量的活动是搞群众征射。
逢年过节,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也有“游击”式的场所。
报刊、广播、电视还经常举办灯谜活动。
《沈阳日报》《沈阳晚报》《辽宁日报》开辟了固定的栏目,近十次的竞猜活动吸引了几十万爱好者参加。
1984年12月,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沈阳市灯谜学会成立,又为沈阳谜坛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首批入会者近三百人。
韦荣先出任学会第一任会长,很快形成了以他等老一代谜坛宿将为核心、中青年为队伍的谜坛格局。
当时谜坛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
石彧(1935—2002)沈阳人,中学教员。
1955年读中学时开始喜爱灯谜。
1957年读大学时曾组织过灯谜报告会。
1963年参加了市文化宫灯谜研究组,结识韦荣先先生而成为谜友。
1977年自费主编全国最早的谜刊之一《迎春花》。
1997年出任文化宫灯谜研究组组长,主编谜刊《谜林荆苗》,并自编各种灯谜册二十余种。
他多次参与全国谜会,取得可喜成绩。
1989年,被评为“中国灯谜百强”之一。
他编辑出版了多部灯谜作品、知识书籍。
曾任市灯谜学会副会长。
灯谜家石彧向学生讲解灯谜知识
韦荣先(前排中)的弟子、灯谜家王传章(前排左),在沈阳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组活动时接受韦老的指导
王传章(1943—)沈阳人,国家高级编辑。
1955年起对灯谜产生兴趣,师从谜界名家韦荣先先生。
十九岁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组织了“未名湖谜联社”。
三十五岁时开始进行灯谜讲座及撰写谜论,后由韦荣先介绍入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组。
在沈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活动时接受韦老的指导报道谜事活动,开辟“每日一谜”等栏目,创作电视片《元宵话灯谜》,组织出版《文字游戏大全》等,至今组织了市级灯谜活动逾百场。
现为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灯谜学会会长。
侯印(1935—2015)锦州人,工厂职工。
1952年开始创作、发表谜作。
1986年曾与人合创灯谜题材电视剧《谜林射虎》并在一些城市中播放。
他还独立或合作编撰灯谜书籍十余种,创作灯谜、撰写有关文章万余条(篇)。
在灯谜活动中,结识了韦荣先先生后而成为谜友。
曾在全国各类谜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曾任市灯谜学会秘书长,现为顾问。
此外,还有杨佳作、潘吉超、冯述、高玉舜、伯少周以及“少壮派”吴德显、龚乃相、张启生、赵彦凯等谜人。
沈阳谜坛还同全国各地二百多个灯谜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沈阳谜坛代表去外地交流、讲学、参加谜会较大型的活动百余次;应邀函寄会猜约二百余次;发起了“东北三省四市灯谜会猜”等活动。
沈阳成为东北地区的灯谜中心,韦荣先被称为“东北谜坛先师”“关外谜宗”,是时谜坛还有“南张北马关外韦”之说。
“南张”指福建永定的张起南,为清末“北平射虎社”台柱,著有《橐园春灯话》,有“谜圣”之誉;“北马”指马啸天,甘肃临夏人,为西北谜坛耆宿。
“关外韦”指韦荣先。
1991年9月18日,以其非凡的谜事活动推动了沈阳灯谜乃至东北半个多世纪以来灯谜发展的韦荣先,病逝于沈阳,享年七十八岁。
在韦先生病逝前,他已将珍藏多年的灯谜古籍上百册,捐予辽宁博物馆收藏。
在韦先生病逝后,设在福建省漳州市的中华灯谜艺术馆内,树起了他的半身雕像,以纪念他对中华灯谜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事业的转型,沈阳灯谜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
沈阳市灯谜学会在会长韦荣先病逝后,继续由他生前培养的学生王传章、吴德显等人传承、发展着,侯印、冯述等人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学会除定期召集会员进行灯谜创作、理论探讨外,还为企业活动设谜。
在近几年的全市或沈河区、和平区灯节、庙会大型群众娱乐活动中,学会组织几十名会员在清代一条街、故宫、皇寺广场、北陵公园、五里河公园、世博园等处摆谜台对外征射,很受群众欢迎。
2007年5月,沈阳民间传统灯谜已经被列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向国家级“冲击”。
目前,在学会的组织下,沈阳灯谜坚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追求风格,使其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方面,已取得了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成果。
如灯谜的内容得到了拓展。
除以文义谜为主外,继承发展了事物谜、诗谜、面谜、印谜、象棋谜、书法谜、动作谜和音像谜,更创造了新谜目“数量词”。
在“谜面成文”的原则下,许多谜面以清新、活泼,充满生活、时代气息的文字,代替了陈旧、古板、诘屈聱牙、冷僻晦涩的文字;滥用谜目,卖弄谜格的现象要受到批评。
注意划清扣合严谨与钻死牛角尖,工巧典雅与故弄玄虚的界限,力争创作出受群众欢迎的新灯谜来。
沈阳谜坛多数同志认为,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创作出幽默风趣的灯谜,给人以知识和欢悦——已经成为“沈阳灯谜”风格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