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绥德天宁寺古诗词十九首中都御史孙慎诗

    绥德天宁寺古诗词十九首中都御史孙慎诗

    天宁寺,因坐落于绥德县城西山山顶,被绥德人俗称为西山寺。

    该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金、元、明、清各代,古寺均曾经历过增修、补修,有牌坊、神路、山门、东西庑殿、大雄宝殿、卷棚、藏经阁、钟鼓楼、炼丹亭、大型铁质摩天碑等建筑。

    天宁寺藏经阁楼建于拱券式窑洞之顶,高11.64米,窑洞座底长13米,宽7米。

    阁顶四边半卷棚,四角挑檐,阁翼如天鹅展翅,欲飞中天。

    阁分三间,四周圆木柱顶檐,右侧有阶梯,可供下上阁。

    四挑角挂风铃,遇风发出“叮叮当当”之铃声。

    此阁设计巧妙,造型奇特,气势恢宏,是陕北历史较为久远的建筑之一。

    除此之外,天宁寺藏经阁楼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于一体,曾是陕北最大的佛经储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该寺正殿为大雄宝殿,内供佛祖释迦牟尼。

    大雄是佛的德号。

    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佛经云,“善哉善哉,大雄世尊(释迦牟尼)”“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又云“如来(释迦牟尼佛)智慧不可思议,能以种种方便力,灭彼群迷无量苦”。

    释迦牟尼两旁为骑雄狮的文殊菩萨和骑大象的普贤菩萨。

    迦叶和阿难分侍佛祖两边。

    天宁寺内,还有一座高2米有余大型铁质摩天碑,其上铸刻着天宁寺的修建情况。

    碑上表面开许多孔眼,如遇大风,孔眼发声,嗡嗡作响,堪为奇妙。

    明武宗拜庙张三丰题诗

    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巡视九边防务来到榆林。

    新年过后,又由祖籍绥德的延绥总兵戴钦陪侍来到绥德,驻跸于天宁寺中。

    他的目的,一是为了拜佛,二是为了游赏天宁寺的风景,尤其是藏经阁。

    大家知道,明朝的皇帝都笃信佛教,明武宗也不例外,他每到一地,便朝山拜佛,寄托佛灵,祈求保佑大明江山平安长久。

    武宗在天宁寺拜佛和游览后,还曾勒令地方官员加强保护和维修天宁寺,并赠给寺院佛经,铸碑文。

    后武宗又移跸戴钦府,纳戴女为妃,并赠戴钦尚方宝剑,挂“征西逆将军”印。

    戴钦一时荣耀无比。

    天宁寺也从此声名大振,“天宁寺挂上皇彩了”的说法也是从此时传遍绥德坊间。

    明代道士张三丰长相奇异,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当年他云游四方,也曾来到天宁寺。

    传说张三丰对天宁寺的建筑非常赞赏,便在寺中山门楼壁西北处用西瓜皮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雁字数行随影落,寒烟淡月两悠悠,彳亍西塞柱筇龙,半帧明霜横远峰,五百年前乘鹤到,文屏依旧白云封”。

    张三丰所题诗句,后由绥德本邑人士蔡渐磐勒于石板,墨迹一直保留(现存于绥德县博物馆)。

    据说张三丰为人孤傲怪异,就连明太祖和明成祖谕召也不理会。

    但就是这连皇帝也看不上眼的张三丰,却云游天宁寺并题诗,可见天宁寺在他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西寺晚钟起祥霞绕翠阑

    更值得一提是天宁寺的钟声。

    当人们劳累一天在傍晚进入休息即眠的时候,西山寺清脆的钟声总会准时地传入人们的耳朵,那钟声动听、悦耳,顿时勾起人们对天宁寺美好意境的联想:风景绚美,建筑奇特,庄严净土,皇帝驻跸,道士题诗,这一切表明天宁寺的重要,这一切都是晚钟传送的。

    这是绥州人的骄傲,故绥州民众把天宁寺的晚钟列为古绥州的八大景之一,命名为“西寺晚钟”。

    天宁寺中,原保存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人刘沄题书、汪满玉镌刻的石碑一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陕西延榆绥兵备道成定康撰书石碑一通,主要是记述平定回民起义的情况,并说明壬申至甲戌年重修寺院的情况。

    昔日的天宁寺,曾吸引了无数文人、政要前来游赏,并留下许多美妙诗词题咏(共19首),其中包括明吏部尚书王琼、都御史孙慎、侍郞刘焘和王训贤,以及原陕甘宁边区副议长、开明士绅安文钦。

    王训贤所作的《天宁寺》一诗,更是成为了一段传唱数百年的不朽佳话:

    岧峣结危构,临郭间长湍。

    斫洞云生窍,烹茶丹破团。

    客来檐鹊咤,僧定木鱼闲。

    高阁函流处,祥霞绕翠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