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有哪些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有哪些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

    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

    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

    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