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毛泽东诗词配什么钢琴曲效果好

    毛泽东诗词配什么钢琴曲效果好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沈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天。

    当时,毛泽东同志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大好秋色,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词作。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写景,描绘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关于“意象”

    这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

    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作者选取的“象”就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诗人在写这些景物时又为其“灌注”了许多生气。

    例如“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红绿两色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联系初中课本里选入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立意在于表现作者心境的凄凉和“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怀,所选之“象”也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首词语言,就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自写出了红之广。

    “层”字表现出树林的层层叠叠 ,“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壮美。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动词“争”的使用,则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使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诗词很讲究炼字、炼句。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

    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

    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

    ”这是古汉语学家王力老先生的一句话,他特别强调了诗句中动词使用的重要。

    这一点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也很突出。

    “鹰击长空”中用“击”而不用“飞”,就准确的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拍打的矫健勇猛地雄姿。

    “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伏”,精当的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用“粪土”而不用“唾弃”,形象地写出了蔑视与痛恨的程度。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天。

    当时,毛泽东同志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大好秋色,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词作。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写景,描绘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关于“意象”

    这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

    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作者选取的“象”就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诗人在写这些景物时又为其“灌注”了许多生气。

    例如“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红绿两色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联系初中课本里选入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立意在于表现作者心境的凄凉和“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怀,所选之“象”也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首词语言,就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自写出了红之广。

    “层”字表现出树林的层层叠叠 ,“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壮美。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动词“争”的使用,则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使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诗词很讲究炼字、炼句。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

    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

    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

    ”这是古汉语学家王力老先生的一句话,他特别强调了诗句中动词使用的重要。

    这一点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也很突出。

    “鹰击长空”中用“击”而不用“飞”,就准确的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拍打的矫健勇猛地雄姿。

    “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伏”,精当的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用“粪土”而不用“唾弃”,形象地写出了蔑视与痛恨的程度。

    时代背景

    1924年底,毛泽东因工作过于劳累患病,经中央同意偕夫人杨开慧从上海党中央机关回湘疗养。

    次年2月,同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回到家乡韶山,一边养病,一边着手研究农村状况,发动农民革命斗争。

    几个月之间,湘潭西二区银田寺、韶山一带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显示了相当大的声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月28日,由于韶山大恶霸地主成胥生告密,军阀省长赵恒惕电示县团防总局派快兵逮捕毛泽东,在湘潭。

    韶山党组织和群众帮助下,他离开家乡秘密来到长沙。

    9月上旬,与庞叔侃等间道入粤。

    毛泽东逗留长沙期间,曾重游了旧地橘子洲。

    《毛泽东诗词选》电子版第一版序(节选)

    毛泽东的诗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壮阔,其挥写的常常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的宏伟场面。

    历来的诠释者都是在强调其辽阔之中的“革命乐观主义”,但如果仔细读一下,字里行间却也常常流露出一种曹孟德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隐隐惆怅。

    例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风今又是”。

    数一数,他用得最多的字是“万”和“苍”,也许这正是他的人生哲学“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叹息吧。

    写古诗最难的是写现代题材。

    记得小时候跟蔡先生学古诗,写来写去总不外“闲行阡陌上,万里碧云长”,“半斜夕阳下,醉卧古松旁”的老气横秋诗句。

    要写现代题材吧,“万丈高楼平地起”,“车水马龙运输忙”则太打油,而郭沫若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则叫人哭笑不得。

    毛泽东诗词中最成功的一点,则是用古体诗及大量典故来描写现代题材。

    试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更有许多“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雄关漫道真如铁”等的战争题材。

    纵观毛泽东其人,为政似朱元璋秦始皇,诗词偶如曹操,这些都很可理解,但有一个唐朝诗人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似乎更大,这就是既非帝王将相,又非政坛沙场风云人物,只活了二十七岁的一介书生李贺。

    “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前者在平仄及炼字上比后者更佳),“人生易老天难老”或“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出自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李贺与毛泽东都是既不信鬼神或藐视鬼神,而诗作中却充满了鬼神之气的矛盾人物。

    毛泽东喜欢借用别人的诗句,这一点使古典正统先生们大为反感,因而贬其诗词为“抄袭”。

    而实际上这些借用之句都有许多神妙之处。

    例如前面所讲的李贺诗句,还有“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天若有情天亦老”(见李贺句,或薛昂夫“春若有情春更苦”),“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东临碣石”)。

    其引用之句恰到好处,而炼字常比原句更妙。

    毛泽东诗词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粗旷。

    这是用古典诗词写现代题材最难的一点。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老年的毛泽东也许粗旷的什么都不讲究了,已至冒出著名的“不须……”的佳句来。

    这个世纪是中国社会的沧海桑田。

    无疑,毛泽东已成了现代中国的“魏武挥鞭”,“今朝”的“风流人物”。

    想当年,毛泽东作古,举国吊丧痛哭,而隔岸台湾则是爆竹一片(见七六年九月“纽约时报”)。

    叹今日,十年文革已成伤痕,毛像毛选又成热门之物。

    真可谓,“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王璜鑫 一九九二年一月于美国费城)

    毛泽东的诗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反映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光辉。

    他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古朴,或清新,汇合在一起筑成了一座革命诗歌的时代丰碑。

    毛泽东(1893--1976)的诗词迄今为止,已公开发表了68首。

    他的诗词概括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革命岁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1 讴歌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生活的丰富与壮美。

    2 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和过人的气魄与胆识。

    3 他的笔触还探入到感情世界,表现了革命背景下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毛泽东的诗词于雄浑豪放之间,自有一股扭转乾坤之势。

    他以这一鲜明的艺术个性,领一代革命诗词之风骚。

    毛泽东诗词将历史、现实、理想的内容超时空地融汇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新境界。

    写历史时,诗人着眼于现实,让历史成为时代的开端;写现实时,诗人揭示未来的理想境界;写理想,诗人又将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并将神话、想象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内容附于丰富的现实内容。

    毛泽东的诗词是他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亲自实践的硕果。

    毛泽东诗词意境深广而多彩。

    《沁园春》(雪)是一个雄奇妖娆的境界;《忆秦娥》(娄山关)本用来描写一场残酷的战斗,而读者见到的却是一幅色调浓烈、构图优美的画卷。

    色彩的运用不仅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且使意境更加深远。

    毛泽东诗词善用比兴手法,如“雀儿”“鲲鹏”的对比,“百年魔怪舞翩跹”与“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对比;“昆鸟常笑老鹰非”,用老鹰的敏锐、矫健,比喻革命者的胆识与襟怀,《卜算子》(咏梅)则以花喻人。

    善于推陈出新,对神话、典故进行大胆改造是他诗词的又一特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