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有关廉洁的古诗文

    求有关廉洁的古诗文

    1、后汉书·杨震传

    南朝刘宋:范晔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翻译: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杨震从小好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

    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

    ”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2、卜居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

    (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

    (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

    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

    ”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

    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而使自己不会穷困呢?

    “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

    “是宁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偷生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

    “是宁愿和良马一起呢,还是跟随驽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

    “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应该何去何从?

    “(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3、乞不用赃吏疏

    宋朝:包拯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

    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谓近臣曰:“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

    ”其责贪残,慎名器若此。

    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

    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

    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译文:

    我听说:廉洁的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是百姓的祸害。

    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说没有一天没有。

    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予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

    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

    宋太宗执政时曾经有几个臣子犯罪,就一直发配到少府监去服劳役,等到应该宽免他们的时候,太宗皇帝对近臣说:“这些人犯的是贪赃受贿罪,只可以释放他们回去,听其自便,但决不能恢复他们的官位。

    ”他责罚贪污、残害百姓的人,慎重地对待官爵礼制就是如此严格而不稍有松懈。

    这些都是上代好的法令制度,本来应该遵照执行。

    我想恳求今后对待官员因贪赃触犯法律犯罪时,不按轻罪宽恕他们,一并依照条例执行,即使遇到大赦,也再不录用他们当官,有些犯罪较轻的人,也只能有授给他们正使的属官或高一级官吏辅佐人员之类的官职。

    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

    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4、宋史·包拯传

    元朝:脱脱、阿鲁图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5、金陵琐事·刚峰宦囊

    明代:周晖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

    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

    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人。

    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

    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

    ”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

    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价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