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资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诗经》作为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也有以诗“教子”或“示儿”的优秀传统,也可以说“诗教”是中国家教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大潮的滚滚到来,西方文化逐渐侵袭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心灵,民族的文化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与保守、迂腐、狭隘成了“同义词”。
拯救中华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留住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根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让学生爱上读诗、颂诗、写诗的各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透过诗文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受民族精神的洗礼,成为熟知并践行“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公民。
推而广之,师者教学生诵诗、用诗,就自然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传统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2008年3月我校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确立以“营造学生发展的最佳空间”为基点,以“诗化校园”为主题,构建“主体鲜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典雅优美”的诗化校园总体思路。
我们对诗化校园有着美好的憧憬: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学生经历“富有诗意的学习生涯”;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工作经历”。
二、课题相关的教育综述:
1995年3月,自赵朴初等9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后,在中央的重视下,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包括世界上的其它的国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但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虽然古典诗文的教学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总体来说,目前对古诗文的研究还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实施的过程更多的凭个人的兴趣出发,对古诗文的教学和研究缺乏系统的思考,很少把它作为地区性、全校性统一的课程来进行实践,古诗文经典诵读还没有焕发出她真正的活力,把“诗化”校园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的更是不多。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学生的认知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的儿童是记忆力黄金时期。
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诗歌教育的规律
我国一向有着诗教的优良的传统,给孩子以诗的熏陶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象征。
诗歌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她伴随着母亲的乳汁渗透到孩童的心田。
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先后提倡以歌谣来表现文化,辅翼道德,辅翼教育。
(三)教育改革的必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持,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优秀文学作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提倡“创生课程”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诗教”就是语文领域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块点金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强化古诗文诵读,使学生积累大量优秀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研究经典诵读和学生行为养成、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2.通过强化儿童诗创作,为孩子们营造运用语言描绘事物,表达情感的实践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3.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使教师积累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4.开发《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校本课程,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选择、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学校特色。
5.探索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的管理、教学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总结和完善。
(二)研究的内容
1.创建诗化校园 丰富学校文化
“营造诗化校园”已被列入我校的五年工作规划,学校把诗歌作为校本课程。
让诗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
倡议学生大量背诵诗歌,并且每月搞一次诗画长廊创作,每学期出一份诗歌专刊手抄报,每年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
开展师生原创诗歌大赛、诗教观摩等活动;每学期汇编出班级文学社(诗社)作品一册,进行评比、展示,并进行奖励;每年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成立“浅草诗社”。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节日、时事、季节、地方特色及自己的感触,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让学生漫步在经典诗歌长廊,发现、欣赏它的美,进而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挥洒奔放激情。
全校形成“学、编、说、传、唱、演、画、书、用”中华诗词的热潮,让学诗、用诗、写诗成为学校的文化时尚,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滋润着学生,“诗化”校园。
2.积极诵诗创诗 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在推进课外阅读这个共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创作儿童诗,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可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铸造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3.创新诗教方式 形成诗教系列
“营造诗化校园”只靠几个老师,几个领导,是不行的,只有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参与,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喜人局面。
全校师生的参与成为进行童诗教学的原动力。
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自身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教学方式,形成诗教系列。
教师必须每月开展一次童诗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相互探讨又共同提高,并请名家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研讨学习,建立一支懂理论、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
五年内,整理出版一套学校诗歌教学案例集(或教学设计),争取有1~2项诗歌教学课题在区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五、研究的方法、对象、原则: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课题研究形成集约化研究与专项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二)研究对象
以“浅草诗社”为主阵地,全校各班辅导。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施行诗教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要大胆放手,不要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读诗、写诗、接受诗教的主体。
2.趣味性原则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情感性原则
孩子通过对诗文的阅读,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并通过儿童诗的写作,抒发表达他们浓烈、纯真的情趣。
4.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取教育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5.差异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应面面俱到,一字铺开。
必须考虑到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的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结合实际的指导。
六、步骤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
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认真拟草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成立“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对学生进行询问、访谈、调查,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及其相关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2.选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经常性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情况,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诗歌教学案例集、学生作品展示、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归纳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创设氛围,要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广泛征求老师、学生的建议,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如今,走进衢江区第一小学校园,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
花香馥郁、绿草茵茵,道路宽敞整洁。
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从校门口步入校园时,主通道两侧的展示牌就会映入眼帘,上面的《论语》、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杜甫、李白、陆游、苏轼等古人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名诗、名句,师生书画作品,让老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各楼梯口、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都有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清晨、中午、傍晚,校园广播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催人奋进的音乐歌声也都悄然地传递着一种诗意的文化。
(二)构建平台,抓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年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诗词文化积累活动。
1.诵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目前,学校30%的学生会背60首以上古诗,70%的学生会背20—50首古诗。
班级中开辟“古诗专栏”,四至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天会在黑板的“专栏”中写下一首诗,让孩子们在当天的每节课前两分钟进行诵读,一周一个主题;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则量相对减少,“一周学一诗”;成立校“诗歌朗诵团”;开展“每周一赛”诵诗会;年级组举行“我是背诗小能手”诗歌擂台赛。
2.品诗味。
在熟读背诵之余,教师利用语文课、语言积累课上一系列“一起读经典”阅读欣赏课,引领孩子们对名篇名句进行赏析,认真领会古典诗词的深刻内涵,细细品尝古诗词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
3.唱诗歌。
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艺术、器乐演奏结合起来,教唱古诗词歌曲,用民族乐器表现作者的情感,抒发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理解。
本学期校合唱队就在区级比赛上亮相了古诗新唱《春晓》。
4.书诗句。
组织师生每周练习一至二页的古诗词书法,并开展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在畅意抒写中体会诗的意蕴。
5.画诗意。
用儿童画、水彩画、国画、电脑绘画等形式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并进行古诗配画创作比赛,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要仔细揣摩诗意,领悟诗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生们的诗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6.演诗情。
根据古典诗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创作出师生喜爱的小品或短剧进行表演,让师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去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7.创诗作。
学校成立了“浅草诗社”,吸收爱好诗歌的四十多位学生为社员,开展多元、多样的活动,开发诗教资源。
(三)过关考级,使研究“红杏枝头春意闹”
为了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激励学生和班级进一步增强古诗文诵读和儿童诗创作的兴趣和激情,学校在期末要进行先进个人和先进班集体的评选。
1.编写了一套《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将对其进行再编撰,成为校本课程),要求各年段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读、背诵。
2.“古诗文、儿童诗考级”:按要求,每背诵古诗10首为一级,儿童诗每创作3首为一级,上不封顶。
超过六级每15首古诗为一级,每创作5首儿童诗为一级。
课题组组织考核,通过的同学发给喜报。
3.“诗香班级创评”:根据5个标准得分情况按总分从高到低每个年段前1名为诗香班级。
4.建立成长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并从此爱上诗词歌赋。
(四)诗教活动,促研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词诵读,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不断的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动力。
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艺术和效率,我校教师全面开展诗词教学研讨活动。
1.古诗文与学科教育整合。
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信息技术课上,常常会看到学生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
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信息技术课上,孩子们更是在网络中领略着经典的魅力。
2.开展专题论坛活动。
我校教师以论坛为平台,深化诗词教学研究。
10月14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了题为《走进诗歌的意境美》的专题论坛活动。
此次活动,全体语文老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对如何挖掘诗歌的意境美,怎样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作了较全面的交流。
论坛活动推动了古诗词教学的深入开展。
3.开展主题课研究。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
长此以往,这种教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往往只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我们教研组“诗歌学习”主题研讨的深入,我们探寻了古诗词学习的几种有效模式:
①学诗与赏景相结合。
许多古诗词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丽景色。
如:庐山。
提前一周,告诉孩子们主题,让他们自己收集并学习,然后在一周的语言积累课中交流;同时也可以以季节主题来赏景,如《春天的诗》、《夏天的诗》等,即使是同一个季节的同一种花也会因为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呈现不同的姿态。
我们让孩子们自己走进诗中去观其色,品其味,感受其景色的特点,其趣无穷。
②学诗与了解民间文化相结合。
是以赏析一组同类的诗为基准,先赏析一首,然后带出几首。
如八月中秋将临时,我们开展《咏“月”组诗》欣赏。
③学诗与品人相结合。
就是引进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如《梅花》和《泊船瓜舟》都是王安石所作。
前者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外形美,更表现出它的外在美——甘居墙角、不怕严寒的精神和不争奇斗艳却清香远播的品质,借梅喻人,含意深刻。
而后者则写出了作者久在异地思念故居的感情。
言为心声,细细地品味诗人在不同时期的诗,读他的诗多了,诗人的品行自然也显现于孩子们心中了。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自2008年起我校就依托“诗化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诗育人,从而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现如今已是“根深叶茂泽桃李,芳林新绿春光俏”。
(一)孕育“诗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年来,我们培养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 从“要我学”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学”,从而爱上“诗文”。
1.诗意氛围 倾情打造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校园内诗词长廊、诗画作品、诗词专柜等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
班级内图书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诗推荐",有"每日一诗",有学校向每班推荐的诗文集,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课上、课前、放学排队,随时你都能听见琅琅的“诗声”。
2.特色课堂 常抓不懈
周二、周四的校园,是诗香浓浓的校园。
周二的早自修是诗文诵读的时间,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是情趣盎然;周二或周四的“闪光挂牌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儿童诗”“走进唐朝”……从读诗、解诗、悟诗到品味诗人;每周的语言积累课,老师们更是带着学生们与诗文来个更亲密的接触。
3.诗趣活动 蓬勃开展
全校各班都在三月下旬召开了“好诗推荐会“——经过了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每个学生各显身手把自己最喜欢的诗文介绍给同学,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但又乐有所得。
在好诗交流后的四、五月份我们又开展了“炫诗展示活动”:“一堂课”、“一个讲座”、“一台节目”把“诗化校园”活动推向了高潮。
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歌……各种体裁精彩纷呈;吟诵、低唱、情景剧、舞蹈……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层出不穷;舞服、布花、现场书法、古筝演奏……各种辅助道具个性创意凸显。
真是“最是诗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
4.诗团引领 诗香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我校的“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是这一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引发满园春色的主要动力。
自诗社、朗诵团成立以来,我们吸纳了有一定文字功底、对诗歌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成为我们社团的成员。
在这一诗的国度里,同学们汲取着诗文知识,感受着诗文的魅力,一学期组织的活动累计达20次之多。
社团成员或在游览中写诗,或在看画中题诗,或在参观后吟诗,在开放的自由氛围中交流探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诗、作诗、诵诗的热情,更带动了全校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依托“诗香”,提高了教师、学生的整体水平
1.校本教研 精彩纷呈
在实施“诗化校园”以来,我们开展了课程理论、教与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诗化”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年来,有许多老师展露了头角,如课题组的张红霞老师获得了省“教改之星”的金奖,同时也被评为了“市三百优”中的优秀语文老师;上“走近李白闪光挂牌课”的朱红芳、程朝晖,分别代表我校参加了市综合实践课的研讨,市思品课、区语文课的赛课等活动。
区音乐课赛课徐佳老师的古诗新唱《梅花》获区一等奖;校合唱团的《春晓》获区艺术节二等奖;书法、美术等诗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负责课题执笔的余剑梅老师更是在研究中总结经验,写出了许多诗教的文章:如《给孩子一片涂鸦的天空》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让诗意润泽童心》获省级论文一等奖;《童年》获市儿童诗写作教学设计一等奖;《走进儿童诗的世界》获市校本课程论文三等奖;《拨动心弦,让孩子诗情飞扬》获区论文二等奖等。
2.诗海掬月 浪间弄潮
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以会背古诗词多为荣,以朗诵古诗词水平高为荣,以了解古诗人故事、常识多为荣,以能写诗歌为荣。
让学习古诗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一种享受。
如六(2)班,自2007年以来,利用语言积累课上 “一起读经典”阅读欣赏课,开展古诗词积累“自主学习,大量阅读,举三反一”实验,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学习了大量古诗词,在此基础上再扩写古诗,参与各种相关活动,使“自主学习,大量阅读”的古诗实践活动和我校诗化校园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了诗意的种子……如六(5)班的周敏、周丹丹、舒子杨等同学小小年纪就在《衢州教育》、《衢州晚报》、《少年日报》上发表诗文了呢!
(三)拓展“诗香”,完善了学校的课外阅读体系
1.资源共享 丰富书源
①学校图书馆设立了“诗化校园”专柜。
学生、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到书柜中借阅书籍。
图书馆和信息技术老师配合还配备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泛的资源系统。
②班级图书角建设“诗香”浓。
现有的学校图书馆的借书,难于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于是班级图书角成了学生读书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每个同学准备一到两本诗文集供大家共享。
③校本课程即将出炉。
先前推荐的诗已不能满足师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就组织学校的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生必背古诗篇目》和课程要求,开始编写最新版的古诗校本教材,这套教材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相信这套校本教材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好评。
2.激励机制 促进积累
①教师研读及指导活动评定制度。
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参与“诗化”活动,读好四类书:读经典诗篇,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
每学期,学校对教师所完成的学习体会文章、学习摘记、参与博客的表现,以及教师组织学生古诗文考级、班级“诗化”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并且将此与业绩评估挂钩,将教师研读及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形成规范。
②诗香少年、诗香班级表彰制度。
为激发学生的学诗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开展“诗香少年”、“诗香班级”评选活动。
尝试采用活动评价、成果展示、学诗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诗文集,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积累自己的创作收获。
③古诗词考级表彰制度。
学校组织教师精心编印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学校成立考级领导小组,每学期组织一至二次考级活动,指导学生逐级考核。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出各个年级古诗词考级级别。
考级程序为:学生个人申报——班级或年段教师(或古诗词小考官)测评——确认等级(喜报形式)——学校适时组织抽查评议。
为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每次测评推荐优秀学生作为"小考官",发考官证。
一至四级由班级学生组织,实行自主达标;五至八级由年段组织,实行班级交叉达标;九至十级由学校考核小组组织考核。
九、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如今学校已经建立起了“诗香”文化氛围,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诗文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家长开展诗香家庭建设等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好校本课程,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论文二:
理性开发 灵性满足
——对几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理性探究
衢江区第一小学灰坪校区 方文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
本文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几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进行理性探究,以便更好地服务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理念 理性探究
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为此,本文围绕着几种教学理念,进行理性探究,实践验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与做法。
一、课程资源——理性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合理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与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是来自于学生的疑问,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的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灵感。
但无论哪一种资源都具有创设性,我们都要理性开发,合理使用,才会使教学组织的材料更加丰富,更有探索性,使课堂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如以下三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合理巧妙,充满智慧。
1、师生的教学生成是活的教学资源
师生的教学生成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放手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如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时,对于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的问题,有的学生突破老师的预设,喜欢小灰兔,虽然小白兔勤劳,但小灰兔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也是值得肯定的优点,对于这样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
不能用一种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上的活水。
2、不能忽视民俗风情的学习资源
我国有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这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广泛利用。
如《草原》一课中,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们招待贵客的礼节,只有了解这些民俗风情,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3、捕捉课文的空白点教学资源
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出课文的空白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找出课文中的空白点,是动态的教学资源,可塑性大,创造性强。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在教学结束前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不要重建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和主张么?又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作者把书比作朋友、故地和家,那么,你能把书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有的把书比作阶梯,踏着它一步步前进;有的把书比作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还有的把书比作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如何将这些静态的空白点变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