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九九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九九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

    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九九重阳节习俗: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

    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

    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

    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

    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

    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

    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

    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

    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

    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

    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

    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

    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

    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

    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

    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

    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

    ”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

    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