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

    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

    一、背后的故事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四、作者

    近代毛泽东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19年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月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迅从长沙赶回韶山。

    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

    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

    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同杨开慧结婚。

    1921年1月1日至3日,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

    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7月23日至8月初,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回长沙,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

    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

    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1923年4月,离开长沙到达上海,在中共中央工作。

    6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并担任中央局秘书。

    9月16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

    1924年1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

    12月,回湖南养病。

    1925年2月,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

    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12月5日,主编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创刊。

    1926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3月18日,在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集会上发表讲演,题为《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3月,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同周恩来等力主反击。

    5月至9月,主办国民党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不久到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2月,在长沙出席湖南全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在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

    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27日至5月10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会议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大革命失败。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同宋庆龄等二十二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中央委员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

    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会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在去江西铜鼓萧家祠第三团团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押送途中机智脱险。

    9月,秋收起义受挫后,率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

    10月,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1928年4月,率部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会师。

    5月,担任两支部队合编成的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

    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0月,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1月25日,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报告,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12月,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

    1929年1月,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至1930年春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4月,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

    6月,出席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红军的任务、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等问题的正确意见未被接受,原由中共中央指定他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改选他人担任。

    会后,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休养并指导地方工作。

    7月,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的行动策略和建设一支坚强的人民革命军队的正确主张。

    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并起草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