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

    例如:

    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

    例如:

    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

    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

    例如:

    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

    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

    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

    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

    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

    “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

    例如:

    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

    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

    “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例如:

    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

    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

    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

    例如:

    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

    ”(《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

    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庄子•知北游》)

    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

    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

    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

    ⑥“焉”充当状语。

    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四、 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

    “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

    例如:

    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为政》)

    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

    ③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汉书•食货志》)

    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例如:

    ①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许行》)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寡人之于国也》)

    ③ 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

    ④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许行》)

    例①②中的“或”代人,例③④中的“或”代事物。

    代人的“或”仍可译成“有人”;代物的“或”可译成“有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称代事物时,意思是“没有什么”等。

    例如:

    ①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许行》)

    ② 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 奏刀 然,莫不中音。

    (《庄子•养生主》)

    ④ 故祸莫憯於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诟莫大於宫刑。

    (《报任少卿书》)

    例①②中的“莫”称代人;例③④中的“莫”称代事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