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博客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博客

    当视觉因太多浅表化、碎片化的语文教学而疲惫时,我们很渴望能看到有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

    不久前,在南通举行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初中组)观摩研讨会中,笔者看到了优秀同行为促成语文深度学习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很有感触,形成与深度学习路径的相关思考如下:

    一方面,执教者在把语文课堂引向深度学习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1.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就是一桌盛宴,那么桌上必定有令人向往的主打菜肴,好的厨师应该推算到食客的期待,在此尽显“烹饪”的功夫。

    本次活动中来自四川的邓湘娟老师在《定风波》课堂上有这样的环节:

    师:有觉得难说或说不明白的句子吗?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到底有没有风雨?(学生沉默)穿林打叶了啊,一蓑烟雨啊!怎么就无了呢?

    生:自然界的风雨是有的,人生中却无风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观和豁达。

    师:那么什么是“也无晴”呢?荣耀的时候,显达的时候,风雨是外界的风雨,晴明是外界的晴明,我还是我。

    这是一种超脱,一种宠辱不惊!

    邓老师抓住了“风雨”这个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一蓑烟雨”与“也无风雨也无晴”之间是否矛盾。

    其实这个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既无苏轼那样的复杂经历,也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理性思维,所以一开始学生是沉默的。

    而此时的沉默正标示着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感兴趣的,他们的沉默正是深度学习的开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孙荣颖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也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第二联前一句主要写燕子,后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写出了鸟很多。

    师:他说鸟很多。

    生:“争”写忙碌,显露了春的生机。

    师:这里的“几处”能换成“到处”,“谁家”能换成“家家”吗?

    生:不可以。

    这里写出了早春鸟的活泼和作者的惊喜。

    孙老师首先抓住了“争”.这个关键字,注意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挖掘。

    当学生领会了“争”的含义后,‘教师则用词语置换的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几处”和“谁家”的表达作用,可谓引导得力,且都落在关键处。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抓住几个关键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和思考这些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容易走向深度学习。

    2.适时穿插知识,提供深度学习的支撑

    美国深度学习的研究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认为追求深度学习时,教师要想法帮助学生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以实现新知识与学生现有背景知识的联结。

    本次教学观摩会中,执教者能适时穿插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和思维支撑:

    内蒙古许彦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在三读诗歌后,介绍写作背景和郭沫若相关作品,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福建曾艳娟老师教学《梵天寺木塔》,是在体会了该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的魅力之后,再介绍作者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这不仅显得顺理成章,而且会把学生由一篇文章导向一本书的认知;山西李跃魁老师在教学《春》的开始,先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春”的字形分析来探究其涵义,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文化气息,还兴味盎然地把课堂引向了关于春的特点的描述,为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提供了铺垫。

    3.结合语言训练,明确深度学习的方向

    语言与思维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往往能为深度学习规定方向。

    广西龙起珠老师执教的《老王》课堂上有这样一幕:

    师:请用两个词扩充题目为“____而

    一的老王”,想想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慷慨、热心而朴实的老王。

    师:“而”在这里前后有转折关系,意思落在后面一个词语上。

    生:不幸而善良的老王

    师:不幸表现在哪里?哪里又能看出善良?

    这里教师借助于讲解“而”的用法,启发学生从前后为转折关系的词语上探寻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避免了学生思维的天马行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陕西邱俊老师在教学《鸟》一文时,有一个环节,很受好评:

    师:由“爱鸟”到“不忍看”似乎有矛盾。

    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爱鸟”而又“不忍看”呢?请看屏幕,完成填空:

    我爱听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我爱看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这个环节,思维的方向明晰,而且把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熔为一炉,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4.提供成熟范例,提升深度学习的层次

    初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大多还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面上,思考不到位或者表达不完善是课堂的常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给予引导示范,帮孩子们打开思路,让他们有章可循,触类旁通,在模仿和举一反三中激活思维,促使学习由浅层走向深度。

    本次活动中不少老师做到了这点。

    广东吴慧玲老师在执教《卖油翁》时,有一个“趣析故事”的环节,要学生说说卖油翁中的“两”。

    这样一个引自一篇已发表论文的创意,如果没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学生必然会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教师提供了两个相关的示例后,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他们围绕文本,开始了自己的发现与探究之旅,一气呵成地找出了四个与“两”相关的例子。

    湖北胡家俊老师在教学《古诗二首》时,课堂结构极为精巧。

    《望岳》由教师引导学生详解,花了课堂近2/3的时间;而《春望》则依托教师的赏析思路,以学生自读为主,只用了课堂1/3的时间,学生也基本上读懂了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怀。

    由教师的示范引路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标志着课堂学习走向了深入。

    另一方面教者在探寻语文课堂深度学习路径时也存在不足:

    1.课堂机智不足,错失深度学习契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一学生提出“盖竹柏影也”一句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被教师以“这是陶醉啊,哪有失望呢”轻轻带过。

    其实仔细品味,作者在陶醉于美景之余,猛然发现“积水空明,藻荇纵横”的美景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的幻境,于是禁不住有些失望,进而产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幽微感慨,这是极其合理的品悟,带着孩子可贵的发现的眼光。

    此时教师只要耐心一些,让孩子说说理由,或者交由大家讨论,便是把课堂引向语文深度学习的良好契机!这种由于文本解读不足和课堂机智的不够,导致课堂上深度学习的机会被忽略的情形在本次活动中不在少数。

    2.教者用力过度,冲淡深度学习意味

    相对于导向深度学习不足的情况而言,观摩中也发现一些“过分”追求语文深度学习的例子,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滥觞,有可能会冲淡阅读教学本身的味道,使得阅读在文本表面兜几个圈子,就匆忙走向所谓的写作深化训练,这样的课堂过犹不及,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深度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制作新鲜菜肴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一切都要恰到好处,其实语文的深度学习也是如此。

    让我们随着这些优秀同行,积极投身语文课堂,去寻找和实践更多的通向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