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元旦诗词
出自:《如梦令·元旦》是毛泽东于1929年底在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了胜利后依古律如梦令填的一首词。
原文: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译文:
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中,路途险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径直奔向武夷山下。
就在那里的山下呀,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9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胜利,严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白色统治。
在古田会议召开前夕,蒋介石率领江西军阀金汉鼎、福建军阀刘和鼎、广东军阀陈维新等,向闽西苏区发动了“围剿”。
为了粉碎围剿,红四军开始了从福建向江西的战略转移。
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开赴江西开展游击战争。
这次红军挺进江西正值新年,士气十分高涨,这首词就是毛泽东为欢庆这个胜利而作于进军途中。
赏析:
这首词前两句写得尤其美妙,都是二个字一顿,一连六顿,读来朗朗上口,又颇感凉快宜人,此诗虽写于冬天的行军,但给人有如沐春风,如享春雨的感觉。
毫无冬日的萧索和寒冷:凉爽、轻灵、洁净、开阔;而诗中“风展红旗”般的大气乃毛诗一贯特征。
次句又列举了行军途中的困难状况:道路险隘,林木幽深,苔藓湿滑。
选取了当时富有代表性的自然物象,从不同方面,共同写出行军的困难,征途的艰险。
如果说上句是线型的路线图,那么下句则是立体的行军画面。
接下来,“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又以设问引领下文,自问自答。
以问句提起,从句式上即增强了表达的力量,问得直接,答得也干脆。
“直指”标明此次行军的方向,既是正面作答,也显示此次军事行动目标明确,虽未直接着笔,而部队的纪律严明,行动迅速,词人的胸怀全局,指挥若定,于此也宛然可见。
既然指明了行军的目标是武夷山下,那么山下又如何呢?“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
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
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
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
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
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
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
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
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