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古诗的创作背景简介
诗人是借宫女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诗文书法冠盖当世,且写过不少军事论文,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却多年在外地任幕僚,自然会有些失落和沮丧,然而他并没有彻底的绝望,仍旧对未来抱有期望。
杜牧四十岁后,先后做了黄州、睦州、池州和湖州的刺史,为当地的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宣宗大中七年(853)冬末,杜牧卒于考功郎任上,终年五十岁。
原诗:
《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释义: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扩展资料: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是描物写景,主要是对女主人公室内的描写。
“银烛”一作红烛。
这句的意思是说,初秋夜晚,室内银色蜡烛闪烁着冷光,照在画屏上,使得美丽的屏风骤感寒意。
诗歌首先对环境作了描写。
“银烛”、“画屏”等意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是一个物质比较富有的家庭。
看似美好的,然而,诗人却用“冷”字,使“银烛”和“画屏”增添了“寒冷”的意义。
在此,诗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由视觉转为触觉,由物及人,在美妙的环境中表现出一种凄美之感,在萧瑟寒冷之景中蕴含着伤感之情。
第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叙事抒情。
“扑”即扑打。
“流”即飞动义。
意思是说,一个身穿薄丝衣的女子拿着小扇扑打满天飞舞的萤火虫。
这一句承上而来,诗人将环境由室内移至户外,描写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不顾秋天的寒意,与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嬉戏。
诗句中一个“扑”字,从行动上表现出欢快的心理,似乎原来那萧瑟伤感之情没有了,代之以积极欢快之情。
但是,我们在读解赏析时,要注意诗人所用“小扇”这一词语。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这种意义源于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所作《怨歌行》诗。
由于班婕妤失宠后,住在长信宫,郁郁不乐,写下《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这以后,“扇”、“团扇”、“秋扇”往往都是比喻女子失宠,被弃之凄苦,成了弃妇、怨妇的代名词。
因此,这里女主人公“扑流萤”看是愉快,实则是用“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只不过诗人用“小扇”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佯做欢快,内心其实悲怨罢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夕 (唐代杜牧七言绝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