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

    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

    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

    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

    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

    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

    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

    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

    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

    如《晋书。

    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

    博学有才。

    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

    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

    “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

    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

    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

    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

    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

    ”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

    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

    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

    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三国志09的徐庶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

    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

    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

    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问题,也许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

    因为毕竟徐庶与刘备阵营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国不可不防。

    赤壁时曹操让徐庶去镇守长安,也是不想让他与故主在战场上相见,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徐庶处境的尴尬。

    至于诸葛亮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则更多的是在感叹魏国人才济济和对旧友才华被浪费的惋惜,并没有想说“徐庶在魏国排不上号”的意思)。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

    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

    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以上不是原创,是一位匿名网友缩写,本人很喜欢,所以转载过来,不指望采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