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怎样押韵
诗歌都是押韵的。
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
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
魏晋以后,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诗人用韵也有不同。
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
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
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诗人们都苦其苛细。
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
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
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杜甫《登高》用灰韵,等等。
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
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
所以,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
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
古体诗还可以换韵。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几句,基本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和韵(仄),”船、弦“是先韵(平),”别、月、发“是屑、月和韵(仄),”谁、迟“是支韵(平),而”见、宴、面“是霰韵(仄)。
至于楼上说的”平仄“。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
既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省略掉的是平水韵,你可以到网上搜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