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近几年全国卷1古诗趋势

    近几年全国卷1古诗趋势

    一、近20年全国卷古诗鉴赏命题特点

    1、分值和题量总体稳定,逐步增加。

    从1995年至2017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和题量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缓慢增加的趋势。

    95年为1题3分,96至98年为2题6分,99年为3题9分,00年为1题3分,01至04年为2题6分,05年至09年全国大纲卷为2题8分,07年至今的新课标卷分值一直为11分,题目数量为2个。

    分值从最初的3分增加6分、8分、9分,一直到当下的11分,缓慢增加。

    试题数量以2个为主,设置1题和3题的试题极少。

    以上的命题趋势体现了高考试题对古诗词鉴赏内容重视程度逐渐增加的特点。

    2、题型整体平稳,稳定中有创新。

    从题型上看,95至01年全为客观题,每题3分,选项设置形式为四选一。

    02年至16年全为主观题,其中02至04年为1题6分,05年以后的大纲卷设置为2题8分,其中每小题4分。

    07年至16年的新课标卷设置为2题11分,其中第一小题5分,第二小题6分。

    17年试题形式较以往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由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组成。

    其中客观题设置为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按照PISA考试的分值设置方法,分为3分、2分、1分和0分选项,分值共5分;主观题分值为6分。

    3、考点稳定,题材多样,考点稳中有变,难度逐渐增加。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考点作出的规定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细化来看,具体考点包括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品味语言(包括句意理解),分析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和风格等。

    历年的试题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考点设置范围广泛全面。

    不同年代试题考查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1995—2001 95年至01年的试题所选材料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兼顾其他类别。

    这些作品大多篇幅短小,理解平易,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有些作品还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有的还曾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如95年的李清照《如梦令》,98年的贾岛《题李凝幽居》等。

    诗歌涉及体裁较为广泛,唐诗、宋词、元曲全都涵盖,唐诗稍多一些,唐诗中以律诗为主。

    从题材上看,也十分广泛,有即景抒情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等。

    因为全是选择题,题干一般有两种设置方式:1、对这首诗歌文句的解说,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

    2、对这首诗歌的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

    这两类题型多考查对具体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和诗歌所使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难度不大,考试内容重视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

    (二)2002—2007 从02年开始,题型变为主观题,02年至新课标卷之前的试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所选诗歌题材以借景抒情诗为主,但取材更为多样,增加了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边塞战争诗等题材,内容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是体裁仍以唐诗为主,宋词为辅,元曲很少。

    唐诗中律诗减少、绝句增加。

    三是作者以名家为主,如周邦彦、张籍、王维、欧阳修、辛弃疾等,兼顾其他诗人。

    四是试题数量增加,分值增加。

    由一题增加为二题,分值达到8分。

    试题重视对诗歌鉴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试题难度整体平和。

    试题关注诗歌的语言本体,如设置品味诗歌的重要字词(即“炼字”)、分析诗歌的“诗眼”、诗歌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常出现如“请对首句中的某字进行赏析”、“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等的提问方式。

    试题关注诗歌描写的基本内容和手法,分析具体意象及其营造的意境特点,因为这是分析诗歌情感的重要抓手。

    如常出现“某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某句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常常设置第二问,如“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的某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这样的试题虽然看起来难度并不大,但确是检验考生是否掌握正确鉴赏诗歌基本方法的好试题,有较高的区分度和较好的方法指引导向。

    (三)2007—2014 从2007年宁夏海南率先进行新课程考试后,至2014年命题出现了如下变化:一是所选诗歌不局限在借景抒情诗范围,题材更加多样,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是体裁上,唐诗保持稳定,宋词显著增加,先秦和明清诗歌也有所涉及。

    三是作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名家占半、新旧兼有成为最大特点。

    名家如李白、杜甫、岑参、王维、白居易、辛弃疾、欧阳修、陆游等,这些诗人大多是唐宋诗词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堪称一流,对名家作品的考查更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还有一些较为熟悉的诗人如韦应物、贺铸、梅尧臣、张炎等。

    为了增加区分度,试题也选取了一些较为陌生诗人如唐庚、赵秉文、钱继章等人的作品。

    从设问来看,问题设置讲究梯度,避免突兀,科学性增强。

    设问或逐一增加梯度,或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前后有承接关系。

    提问具体且指向性明确,便于答题和评价。

    这也表明诗歌命题技术和能力不断在进步。

    从难度看,相比前一个阶段,难度有所增加,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呈现三种变化:一是考查多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设置题目,重点在通过对“景”的把握和意境体味来品味感受“情”。

    这些诗歌的抒情直白与含蓄交织,含蓄者居多,靠“贴标签”的方法解题完全不能胜任,也更能考出鉴赏真功夫。

    二是加强对诗歌大意的考查。

    出现如“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的提问方式,像这种直接考查诗句意思的题目以前很少出现。

    三是淡化技巧辨识,加强分析考查。

    除了关注诗歌“写了什么”,还深入考查是“怎样写的”。

    但并没有在辨识表达技巧上设置障碍,而是降低梯度,淡化技巧辨识,很多试题直接给出具体技巧,作答时只需分析技巧在的具体表现即可。

    (四)2015—2017 15年至17年的试题,在命题上呈现出以下变化:一是诗歌篇幅加大,字数有所增加,阅读难度稍有提高。

    一些较长篇幅的诗歌节选内容开始成为命题素材的新宠,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同时诗歌的写景内容有所减少,叙事性增强。

    二是从体裁上看,唐诗数量减少,宋诗数量显著增加,16年有一首,17年有二首。

    三是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诸如题画诗等类型的诗歌。

    四是设问除了更加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之外,也开始重视课内外的结合,重视课本知识的迁移,如常设置将诗歌与初高中课本所学诗歌进行某方面比较的试题。

    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17年开始增加了五选二的选择题,减少一道主观题。

    选择题的考查内容更加细化,如涉及对某一联内容的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等,考查更加注重对文本细读的能力。

    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试题难度并未因主观题减少而有所下降。

    二、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备考策略

    2018年是新课标修订后的首次高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命题将在保持稳定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阅读素养的考查。

    从备考层面看,需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复习准备:

    1、对初高中规定的64篇古诗词背诵篇目中的古诗词内容,主要内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必须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识体系。

    重点关注的篇目有:

    《饮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渔家傲》《浣溪沙》《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游山西村》《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登飞来峰》《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2、要增强读懂诗歌的能力,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意义、语法句法特点、典型意象、主要题材类型都要加强复习,烂熟于心。

    3、认真研读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揣摩设置答案的途径与方式,有的放矢复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