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代的送别意象

    古代的送别意象

    送别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