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亭台楼阁”的古诗或诗词加鉴赏

    “亭台楼阁”的古诗或诗词加鉴赏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

    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

    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

    “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

    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

    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

    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

    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

    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

    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

    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觉山苍寒”的萧瑟之气来。

    什么原因呢?原来“中原未复泪横臆,故里欲归身属官”,国恨家愁,无可排解,眼中的山水又焉能不惨然变色!传情入景,或托景言心,是很有感染力的,所以“萦回水、平远山”一联可称全诗警策。

    最后二句复言自已有情而无机心,故沙边鸥鸳可与相亲、

    横波亭[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元好问的这首七律,作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金亡以前。

    当时金末伊拉粘合将军率军驻防青口(即今之赣榆县城)。

    “横波亭”,故址在今青口镇东南河岸高地上。

    “赋”,做(诗)。

    首联写横波亭之孤高气雄,暗誉青口帅之壮怀豪气。

    “突兀”高耸貌。

    “元龙百尺楼”,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陈登,字元龙,东汉末人。

    《陈登传》云,许汜与刘备论陈元龙,许汜说他曾见陈,陈不理他,且“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说:“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后用“元龙百尺楼”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颔联写亭上所见之壮景,所思之人杰。

    “瀛海”,浩瀚的海洋,“瀛”即谓大海。

    “豪杰”,实指包含“青口帅”在内的英雄人物。

    颈联写亭上赋诗、时在秋天的景象。

    “鱼龙夜”,指秋日。

    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一:“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杜修可注引《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

    龙秋分而降,蛰寝于渊,故以秋日为夜也。

    ”这两句境界凄清,暗含作者对金末形势的写照。

    尾联写亭上对酒长歌的悲壮情怀,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神州”,战国邹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因以称中国。

    这里代指金国。

    此诗写得境界阔大,气韵沉雄,寄意深远。

    特别是“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一联,写尽了海赣地区地灵人杰的山海奇观和人文底蕴,堪称是咏赞港城的警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