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补充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 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
杜甫的《新婚别》
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而
孟郊的《古怨别》
杜牧的《赠别》
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梓州李使君》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
王勃的《别薛华》
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
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送别,也与做官有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如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
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
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如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等,就是送人回家的,而
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
这类诗中还有一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
王维的《送别》
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却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只是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
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等,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二、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
”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应。
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
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
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
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负于物象,比如同样是
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
如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
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
而
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更有妙者如
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
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三、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
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
再如
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
再如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
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中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而气贯长虹,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
这些诗句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之态,正是以深情作铺垫,写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见佳之笔。
同样的,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
如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远去,两地相隔,不免要产生感伤,但是诗人却宽慰友人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并没有真正地分开,这里诗人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再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有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色色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
又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四、造句精审 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
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
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逆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
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再如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逝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这是与友人相见时的问候语,语出天然毫无修饰,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态尽在其中。
送别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别诗都是发乎真情的至真至纯之语,语出天然,不用修饰,我们自会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