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什么是党同伐异

    什么是党同伐异

    明末张居正改革被扼杀后,王朝的统治陷入更严重的危机之中。

    特别是神宗朱翊钧亲政后,沉溺于奢侈腐朽的生活中,吸食鸦片,不理朝政,甚至连祭祖都不愿参加。

    大量奏疏长期积压,政事无人处理,各部门职能懈怠,上下解体,整部国家机器陷入瘫痪的境地。

    政治的极度腐败,表现为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党争。

    党争始于“国本之争”,在连续发生宫廷三大案的过程中,朝内大臣为了争夺权力,各自形成宗派,党同伐异,相互倾轧。

    其中,最初依附神宗郑贵妃家族的大臣,他们代表腐朽、守旧的大官僚地主集团利益;与之相抗衡的另一股力量,多是一些有抱负的官吏和知识分子,他们以“为民请命”的姿态,反对当权者的胡作非为,尤其反对宦官专政,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等。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无锡张泾桥人。

    顾宪成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他的父亲顾学开了间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家中的房子破旧得无法遮挡风雨。

    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反而激发了顾宪成发奋读书的决心与进取的志向。

    他6岁就进私熟读书,聪明、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

    万历四年(1576),考中应天乡试头名;万历八年中进士,任吏部文选郎中,顾宪成带着强烈的政治热情踏上仕途,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

    但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推选下任内阁大学士时,顾宪成秉公推荐了曾因诤谏册立太子而遭神宗嫉恨的王家屏,触怒了神宗,被革职削为平民返回故里无锡。

    顾宪成孜孜国事,反而获罪罢官,朝野许多人士为朝中失去这样一位正直无私的官员扼腕叹息,也对顾宪成的品格十分钦佩,顾宪成的名望反而更高了。

    由于顾宪成在学界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他返乡后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请教。

    顾宪成不管其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接待。

    后来,人太多了,祠堂、客栈和自己周围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

    顾宪成又在自己家南边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他的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学生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一派夜以继日发奋攻读的景象。

    顾宪成还经常被邀请到苏州、常州、宜兴等地去讲学,与吴中学者聚会于无锡惠山第二泉畔研讨学术。

    在讲学活动中,顾宪成迫切感到需要一个固定的讲学场所,使讲学活动更有组织,以对社会产生更好的影响。

    无锡原来就有东林书院,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场所。

    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顾宪成和其弟允成倡导修复东林书院。

    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地方士绅和官吏的资助下,东林书院修复完工,顾宪成偕同另外一些在仕途失意的好友在其中讲学。

    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定期讲学。

    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主讲,主持书院达八年之久,讲学活动成为顾宪成一生事业的最辉煌时期。

    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办起来的。

    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愿意,均可参加。

    讲授方式十分灵活,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活跃气氛、开发性灵,主讲者还随时回答提问;有时采用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

    讲学内容更是广泛、丰富,重视社会政治,关心世道人心,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

    在东林书院的讲堂里,就挂有顾宪成青年时代写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讲学之余,议论时政、臧否人物,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三吴士绅一时齐聚东林书院,并逐渐成为与朝中阿谀奉承、投机腐朽势力相抗衡的一大政治派系。

    万历二十八年拥立朱常洛为太子的事件就是这一派系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他们还提出反对矿盐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同时要求开放言路、抑制宦官和贵族特权、实行改良。

    这些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东林党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顾宪成则以其卓越的思想气度成为东林党的精神领袖。

    同时,在朝廷内一度形成了宣、昆、齐、楚、浙等党,这几个派别相互倾轧争权,但在面对东林党时,却相互声援,联合起来栽赃陷害,将朝廷纷争的全部责任推到东林官员头上,说国家吏治、人品、学术都因顾宪成的东林讲学而弄得败坏不可收拾,污蔑东林借讲学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目的就是想将朝中正直的人全搞倒。

    明熹宗朱由校像天启时,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开始了对东林党人的血腥镇压。

    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让人编《三朝要典》,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题,打击东林党。

    一批东林著名人士如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等先后被迫害致死;还指使其党羽编造《东林点将录》,将主要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

    天启五年(1625),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

    次年,东林书院首遭其灾,东林书院变成一片瓦砾。

    天启七年(1627),崇祯帝(思宗)即位,逮捕魏忠贤,大批阉党被定为逆案,魏忠贤自缢而死,至此,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崇祯二年(1629),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诏修东林书院。

    万历四十年(1612),顾宪成在张泾桥老家逝世,墓葬无锡查桥关泾村西南处,当地人称“天官坟”。

    崇祯初追封顾宪成为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但明朝的党派斗争—直延续到南明政权,直到清立国后才彻底结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