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月夜古诗的开头一句什么作用

    月夜古诗的开头一句什么作用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编辑本段]月夜(刘方平)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

    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资料:

    选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

    [编辑本段]月夜(二胡曲-刘天华)

    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

    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

    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

    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

    这首曲子便是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

    乐曲细腻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受,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

    全曲分三段,采用展衍技法,一唱三叹,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怅。

    据作者说,此曲及《除夜小唱》是就二胡的音区及其音质上的优点而拟的谱,虽然用别种乐器也可以演奏,但总不如二胡上能将其意想表现得美满。

    [编辑本段]御街行·月夜(凌云流水)

    当年佳节曾记否?

    寻桂影,茶代酒。

    披风戴月伴漂翁,

    隔岸联诗不朽。

    今又望月夜,

    残斛冷榻,

    朱灯摇影瘦。

    漫展秋波薄云后,

    清霜洒,凉风透。

    徒此良辰皆寐酣,

    谁与畅谈许久?

    轻弹断剑,

    龙吟不再,

    却有锋依旧。

    更多追问追答追问

    • 这个作文怎么写

      追答

      采纳吧。

      追问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