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名人的魅力作文关于陈廷敬

    名人的魅力作文关于陈廷敬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

    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

    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出自书香门第,素习儒风,特别注重个人修养。

    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

    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

    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

    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

    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

    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

    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在《清史稿》康熙皇帝7万多字的传记里,有关陈廷敬的共有14条,其中12条是拜官升迁的记录,一条是死后的丧葬安排,真正可以称之为事情的只有一条,是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说让陈廷敬和张英讲经论史,使他“大有裨益”―――这真是陈廷敬的事迹吗?不过是康熙皇帝表示他好学罢了。

    以此看来,陈廷敬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其实也就相当于那个时代了),并没有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来。

    在陈廷敬的本传里,作传者说:“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

    ”这就是说,陈廷敬的受恩宠之由,只是一个会写诗的文人而已。

    联想起乾隆对纪晓岚说的话:“朕以汝文学尚优……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

    ”蓦得心头一冷,自古以来―――尤其是满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防汉甚于防贼的时候,中国文人不过是个“倡优”的身份,纪晓岚如是,才学或不如他的陈廷敬也逃脱不过这般命运。

    再看陈廷敬的可说光彩夺目的履历,就有了些不一般的感受,所谓做诗“清雅醇厚”,那么诗中必然没有愤世嫉俗让朝廷皇帝碍眼的内容,只是一派煌煌的太平气象。

    做人做事做官,更是这样,为盛世锦上添花,向皇帝呼颂圣明,除了这,陈廷敬还能做什么呢?康熙朝的大事,拿鳌拜,那时还是低级官员的他恐怕参与不了呢;平三藩,一个文人骑得了马,开得了弓吗?征噶尔丹,虽说是扈驾前往,可也没听说他出了什么计,献了什么策……当然,那征讨的事儿,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也许是苛求了。

    文人或者文臣,还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吧。

    康熙倾慕华夏文化,于是就与他讲经说史,诗词唱和;康熙要文治天下,就给他修订编纂《大清一统志》《三朝圣训》《康熙字典》等;康熙希望大臣清廉,他不但给推荐清官,而且一牵扯到受贿案里,不用人说,立即辞官……在他的本传里,还有两篇他的上疏,一篇关于钱的铸造,一篇关于地方的实际事务,言辞恳切,立论谨严,结果是“下部议行”―――议行,到底行没行,现在也不知道了。

    就靠着这些事情,陈廷敬能够穿越历史走到我们视野中吗?现在,谁关心“大清一统”,谁耐烦听“三朝训”,《康熙字典》还算是我们权威的工具书,可四万七千余个字,不常用的也有四万个吧?而在埋首经卷的时候,陈廷敬可曾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生典训来?

    在一个荣耀的光环下,我分明瞅见了一个落寞的身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